五嶽散人:算算「被就業」的這筆帳

五嶽散人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21日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位官員到某地督察就業工作,在和大學畢業生代表們座談的時候,談到了目前網絡上的流行詞語「被就業」。「截至9月底,我們統計的大學生就業率是74%,但是網絡上有很多網友對此產生了質疑,說並沒有那麼高,還發明了一個詞彙叫『被就業』,其實真實的情況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樣糟糕。」只是這麼說當然沒人會相信,這位官員還叫起兩個與會的大學生代表,一個是某藝術院校的,據說與這位學生代表關係密切的13人裡,只有兩個人沒有找到工作;另外一個普通的二本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代表說,她們那個專業78人裡,有34個人考上了研究生,還有30人去幼兒園做了老師,還有幾個去了企業,目前只剩下一個人還沒找到工作。

這個完全是隨機調查的結果,似乎證明了一向以來該部門自己做的調查:政府公佈的就業率可信度較高。

關於是不是可信度較高,沒有調查也就沒有發言權,至少這種隨機調查我等是不太可能做的,因為沒有人幫忙組織這種由學生代表出席的座談會。但即使在這種看上去隨機、實際上經過主辦者選擇參與人的座談會上,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的話,也能得到不少有用的信息,至於這些信息是否證明就業率的可信度,那就要看大家怎麼看了。

比如說第一位那位藝術專業的學生代表所言,13人裡面只有兩人沒有落實工作,這只能是表現了她所在專業與班級的一部分狀態。做學生代表與高官對話之時,學生代表相信還是還是經過篩選的,品學兼優是一般的條件。如果我們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話,就可以大致判斷出她所交往的學生圈子。而這個相對優秀的圈裡還有兩個人沒有找到工作,是不是能證明就業率就不好說了。

另外一個例證更要有意思一些。一個普通二本的學校,在同一個專業裡出了近乎一半的研究生,這那裡是二本嘛,國際一流大學都是稱得上的。但有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這樣:在就業形勢不好的時候,考研其實是一種延緩就業壓力的方式。而這樣的一個學校出了這麼高比例的研究生,大致就是大家都知道工作不好找,從而採取了這種方式把就業壓力推到了幾年之後——順便說一下,前段時間被熱炒的新聞之一就是我們培養出的博士數目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這裡是不是有研究生擴招的功勞是不言而喻的。但水平如何就實在是不好說了。

而就業統計的時候,是不會把考上研究生的人統計在內的,但實際上這些研究生到底是為了學術與專業興趣而考研,還是因為就業壓力而考研,統計數據裡不會進行說明。這樣七加八減下來,再加上某些不充分就業——比如最近幾年出現的不拿工資先干活的就業——達到政府公佈的就業率其實也是不難。所以,人家這話也不能說是錯的,只是統計與解決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罷了。

您看,即使從這樣的座談會當中也是有真相在其中的,只是這個真相是用平常我們不熟悉的話語表達而已。而統計數字要是這麼統計的話當然是沒有造假的,但我們在生活中的實際感受也是沒有造假的,到底是實際感受正確還是統計數字正確恐怕就是一個選擇題了,我個人的選擇大概是前者,因為我所受過的訓練不太能相信把所有不利因素都排除後的實驗數據,我覺得按照這樣的數據作為指導來構建現實中的物件兒,估計會出大事兒。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五嶽散人:天然合理的質疑權
五嶽散人:典型的中國式個人隱私
五嶽散人:中石油「受賄門」中廉價的人格
五嶽散人:對於日本旗的錯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