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發財

湘宜

標籤:

走進文化中心的陳列館,映入眼簾的是“見棺發財”四個大字,這幾個字出現在展覽館難免有些突兀,循著路線參觀,走到最後果真看見一口彩繪得十分美麗的暗紅色棺木,在這裡可以看見參觀者多種反應,有人皺了皺眉頭快步的離開,有人臉色一沉將視線移開,有人駐足就如同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這是某個藝術單位大膽的創意,挑戰人的視覺與感受,從人群的反應中實實在在的讓人有所思維,從棺木聯想到死亡,對一般人來說那總是神秘而不吉祥的事;在非常時期,一個人死亡後可以簡單的草蓆裹身,位高權重者,可以隆重的以不同等級的棺木入殮,人們面對亡者的葬儀將隨時代背景、生命的價值而改變。

一般人對喪家總是諸多禁忌與避諱,死亡對家屬可掀起軒然大波,心湖起伏;而一口棺木不過是亡者離世後臨時的住所,很快的將隨著泥土腐爛,隨著烈焰火化,棺木在若干年後,在幾小時後灰飛湮滅,什麼都不留下,一切將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淡忘,我們要認真思考的是人的價值與精神是否長留。

想起最近一本暢銷書,描述兩岸一甲子來的感人故事,一篇篇章節寫的是時代的小人物,在戰火的蹂躪下,死神隨時在身旁等候,生命有如蜉蝣一般,短暫且生死不由己。除了戰火無情以外,更有人因為飢荒與批鬥走上黃泉路。這個大時代的悲劇是由好幾千萬寶貴的生命寫就,那時候死亡的意義又是什麼?

沒有珍惜與留戀,沒有儀式和葬禮。連最後求生的本能都被剝奪怠盡,只能像部機器一樣,隨著齒輪的轉動向死亡前進,像一片落葉凋零,像動物般沒有尊嚴的死去。當人們遺忘那個苦難的歲月,卻被死亡的神秘恫嚇,為一口棺木變臉,讓人不得不感慨人確實是健忘而無知的。

在走出會場之前,工作人員遞來一個紅包袋,上面寫著“升官發財,富貴平安”兩行字,讓人想到這是刻意的安撫嗎?或是要將活動寓意於“生活藝術,無所不在”中。論語為政篇中有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養生送死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也是我國固有倫理道德的真諦。所以喪禮是報答父母養育恩情的具體表現,在於盡晚輩的哀思,讓孝子賢孫在各種儀式中抒發心中的哀痛,希望安頓死者的身心與魂魄,對社會來說,也是教化世人盡孝表現在外的一種禮儀。

我們不僅在父母生前要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極思反饋,更積極的一面就是提醒每一個作子女的人,要在父母生前及時多盡一分孝道;因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有三件很重要的事不能等待,第一件是孝順,第二件是行善,第三件是圓夢;要以最大的誠意做好對父母的大事,不要等到樹欲止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遺憾一旦造成,也就無力挽回!@*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佛家故事:生死之間
南韓垃圾打撈船失聯  5船員生死不明
新流感死亡 韓7歲小學生首例 
《功夫俠》開機 基努.裡維斯首次投資華語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