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各界關注奧巴馬亞洲四國之行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2日訊】(美國之音2009年 11月 12日報導)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天即將啟程展開他的首次亞洲行,不論是區域戰略、美中關係、還是人權問題,台灣政府官員和學者專家都在密切關注,並謹慎觀察奧巴馬此行可能對台灣造成的影響。

*奧巴馬將宣示新亞洲政策*

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從12日到19日對日本、新加坡、中國、韓國等亞洲4國進行訪問,並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APEC領袖峰會。這是奧巴馬就任後的第一次亞洲之行,他也將在東京發表美國對亞洲政策的重要演說,預計奧巴馬政府新的亞太政策將在此行中明確浮出台面。

美國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Jeffery Bader)表示,奧巴馬此行將強調美國與亞洲的夥伴關係。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羅致政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的時候分析,美國如何妥善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同時在亞洲區域盟友之間取得平衡,是奧巴馬此行最大的挑戰。

*台學者:奧巴馬訪亞洲面面俱到 *

羅致政說:“看得出來,奧巴馬第一次亞洲行希望能夠面面俱到,如何在中國與傳統盟友之間取得平衡非常重要,奧巴馬上台後對美中關係的經營,成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對話層級也拉高到經濟與戰略對話,還有雙方如何協助彼此度過金融危機也是觀察重點,美中雙方在貿易、投資方面互相需要,加上中國擁有美國國債的比例,所以美中關係是綁在一起的,如何調整美中關係和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便成為奧巴馬此行重要的任務之一。”

另一方面,亞洲各國對於區域權力的變動似乎也感到不安,今年APEC地主國新加坡的內閣資政李光耀日前提出警告,美國如果不繼續參與亞洲事務,以制衡中國的軍事以及經濟力量,可能將失去全球領導地位。

*權力平衡挑戰奧巴馬亞洲行 *

針對這一點,羅致政教授也提出他的觀點:“新加坡的立場事實上也反映部份亞洲國家的關切,奧巴馬上台之後的確對亞洲的承諾在減少當中,甚至包括對日本的關係也出現變化,美日同盟出現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因為陷於金融風暴,伊拉克,以及反恐等議題,奧巴馬分身乏術,美國內部的確出現檢討的聲音,是否要減少在亞洲的承諾,因為美國的能力受到限制不容易做出承諾,此時另外一個新的領導者出現就是中國,因此區域出現權力的變化與轉移,中國的崛起雖然宣稱是和平崛起,但不可避免對周邊國家也造成壓力,所以從權力平衡的角度來講,新加坡期待美國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我想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李光耀公開講這樣的話是比較少見的。”

*台灣密切關注奧胡會*

至於17號即將在北京登場的奧胡會以及據傳可能將發表的美中聯合聲明,是否可能影響到台灣的利益,羅致政告訴美國之音:“任何一個美國領導人到中國去,不要說政策宣示了,就算是任何的談話本身,都有可能帶來很大的影響,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過去訪中時談到三不政策,我們都看到美國總統的說法會影響到兩岸關係的發展和互動,除非我們有百分百的把握,奧巴馬不會有任何不利的談話出來,否則還是要密切關切,尤其是對兩岸問題的解決,美國的態度是甚麼,奧巴馬有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立場,台灣當然要密切關切。”

羅致政特別指出,美國對台灣出售F16C/D新型戰機的決定就是因為擔心影響到奧巴馬訪中的氣氛才往後延,顯然可見台灣的利益或多或少已經受到影響。

*奧巴馬訪中將提人權議題*

至於在人權議題方面,奧巴馬表示他在結束APEC行程轉往中國大陸訪問時,會直接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人權議題,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也說,他十分確信西藏議題會在此行中被提出。

美國法律人權協會亞洲區執行長朱婉琪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奧巴馬剛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關注奧巴馬中國行的人權律師們都對他有很高的期待。朱婉琪說:“奧巴馬才剛得到諾貝爾和平獎,這是民主自由與和平的象徵,如果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者到中國訪問卻不談人權的話,將愧對這個世界性的獎項,我們看到之前到中國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令人失望的表現,十分憂心美國在面對中國強權的時候是否變得軟弱,我們希望奧巴馬能夠在此行中及時表態。”

*人權律師: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朱婉琪表示,她也理解目前美國與中國有很多其他議題需要互相扶持,包括氣候變化、經貿合作等等,因此她建議奧巴馬可以先從周邊的一些議題帶到人權議題,而且希望不是只是說說而已,要有後續的具體行動。朱婉琪說:“我覺得很傷心,因為現在好像大家只是指望奧巴馬到中國去講一句有關人權的話就滿意了,但是這個部份一定要有具體的行動配合,我建議奧巴馬可以從健康(食品安全)的議題,從訊息自由的議題,帶入到人權的議題,我不相信胡錦濤會說自由訊息不重要,人民健康不重要,但是這些事實上也都是與人權相關的東西,我認為這個部份奧巴馬可以先談。”

朱婉琪強調,如果美國沒有人權自由,非洲裔背景的奧巴馬今天也不會脫穎而出成為美國總統,她期待奧巴馬訪問中國的時候,能夠透過他自己本身特殊的經歷,把同樣的精神也帶給中國人民。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