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好樣青年故事系列(4)

復育環境 環境信託基金讓夢想起飛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8日報導】台灣好樣青年故事系列(4)(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8日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動「環境信託基金」觀念,在台東海岸山脈上一塊廢耕10多年的6甲果園上,讓土地重生夢想起飛。

李子君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負責工作假期,溫于璇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東成功環境信託園區」的團長,兩位年輕女生在協會裡比鄰而坐,2008年為籌畫台東成功環境信託生態復育園區工作假期,提早南下台東。

何謂「環境信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解釋,「環境信託」是公益信託的一種,藉由購買、接受捐贈或簽訂契約等方式,將土地交給可信任的人或組織,從事環保與棲地保存。環境信託的受託人或組織依據契約管理土地,屬於代管者,不具土地所有權。

環境信託夢想從陳瑞賓個人投注新台幣200萬元成立「環境信託基金」開始,過程中曾因資金不足暫緩。直到2006年底,一位熱心而低調的生態保育支持者捐出台東海岸山脈上一塊廢耕10多年的6甲果園,將土地使用權信託給環境資訊協會後,才讓夢想重新起飛。

「台東成功環境信託生態復育園區」,是一個築夢的過程,築一個讓人與山林永遠和諧相處的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指出,從基礎的生態資源調查開始,為這塊土地記錄生態環境變遷與自然演替過程,觀察土地蘊藏的寶藏。

離台東信託園區最近的部落,是風景區三仙台旁的阿美族白守蓮部落。雖然部落中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長,與環境互動密切,是守護在地生態環境的重要種子,但外在投注培養環境教育的經費相當缺乏。

環境資訊協會2007年先在台東縣和平國小舉辦校園內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活動,2008年再帶領和平國小27位學童,前進台東信託園區,在野外透過遊戲,讓孩子們了解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孩子們在一個周末下午揹著水壺,帶著老師交付的任務單,扮演自然探撿隊上山調查與觀察多樣的生物世界。有的小朋友觀察到正在萌發中的蕨類,呈現問號狀;因為被蟲子寄生,莖節腫起一塊的象草,被小朋友笑稱是「懷孕的草」。

台東信託園區除讓生態自然演替外,6甲山林地也需要有人協助維護管理工作,讓曾遭受人為干擾的生態可以逐步回復。

為了讓民眾認識棲地維護,環境資訊協會於2004年將國外的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新型態休假觀念帶進台灣,號召志工在假期時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李子君說,這不僅是新的休假觀念,也是一種新型志工服務,要在假期一邊當志工,一邊用當地人的方式玩,玩得開心,還要知道為什麼來這裡,「工作與玩是平衡的」。

在台北出生、成長的溫于璇是第一次長時間住在外地,「駐點前很緊張」,雖然同樣在台灣,台東對她這位台北孩子來說,好像很近、又好像不太近。在部落的1個月,溫于璇深刻體驗到台北和台東的生活差異。

「晚上9點,在台北燈火通明;在台東部落只聽到蟬叫。」「在部落,早上要很早起床,否則就吃不到早餐。」溫于璇說,也可以到鎮上吃飯,不遠,車程10多分鐘,沒有塞車問題,但是等公車,可能1小時或更久才1班。

李子君也是台北小孩。她說,部落也有夜生活,只是不是「有人」的夜生活,「有寧靜的夜晚,聽海浪,看星星」,「還是很吸引我們」。

工作假期人數不能多,避免對環境造成太大干擾。來自台灣南北的7名志工,要在三天兩夜度假時協助園區維護步道,並清除不屬於東部原始山林的小花蔓澤蘭。

孫秀如說,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占據東部原始山林的現象很普遍,已導致原生植物長不出來。這兩項工作可以提供當地學童安全的自然體驗環境,山林也可在外來種威脅下找到暫時喘息的機會。

活動期間,環境資訊協會也安排志工們接觸在地阿美族部落的生活與文化。志工陳盈如表示,「三天兩夜的活動一下就結束了,不捨得東部的美景,與海浪聲,覺得停留的時間太短,好可惜喔!」

志工蔡文凱則說,「來三仙台第二次,這是第一次進入社區,這次在社區裡面,和大家互動,才真正了解了社區。」另一位志工謝福峻說,「參加這樣的活動,能夠比較深入當地,希望能夠多一點時間和機會去更深入和認識他們。」

在環境資訊協會裡,外國臉孔的志工Nathan顯得特別。已經回美國的他,多次參加工作假期活動,他在協會留言板上幽默地形容自己也是「外來種」。他寫道,生態工作假期,「讓我覺得台灣環境的生態是值得期待與勉勵」。

從建園初期即開展的長期自然資源調查,到擴大民眾參與而舉辦的社區環境教育方案和生態工作假期,環境資訊協會2009年新的工作計畫是與社區部落合作,運用在地素材搭建或修復工寮,讓工寮不再只是冰冷的鐵皮屋。

事實上,孫秀如說,已有中國大陸環保團體預約當志工,「陸客來台不是只有消費,還有經驗交流,大陸遇到很多問題與台灣一樣」,他們也想將工作假期理念帶回大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