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減碳若缺配套 台製造業憂產業斷鏈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2月13日報導】-哥本哈根會議專題之2(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13日電)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能否達成溫室氣體減半排放協議,答案即將揭曉;在台灣,經濟部官員擔憂,若無配套措施而僅強調減排,對製造業衝擊很大,甚至可能造成廠商外移、產業斷鏈。

哥本哈根會議 7日登場,17、18日舉行最受關注的峰會,美、俄、中國等多國領袖將與會。國際社會對於哥本哈根會議能否達成溫室氣體減排共識,訂定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新協議,仍沒有把握。不屬締約國的台灣,也已經開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

行政院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希望在2016年至2020年,讓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8年的水準,並在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準。

根據統計,台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已從1990年的 1億2357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上升到2006年的 2億7764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成長124.68%。

雖然溫室氣體減量法還未完成立法,但國內產業界已宣示自願減量。經濟部2005年與鋼鐵、石化、人纖、水泥、造紙及棉布印染等 6大產業簽署自願減量協議,當時目標是至2008年減碳 402萬公噸。

統計顯示,6大產業累計減碳量已達534萬公噸,超越當初預期目標。

不過,工業局官員直言,國內產業減排量其實不大,「宣示」性質較高,重點就在於真正要達到減排效益,就要投資買設備;在商言商,政府的「道德勸說」起不了什麼作用。

若溫室氣體減量法過關,且明定減量目標,情況會好一點嗎?

官員表示,溫減法雖然立意良好,但若在無嚴謹規劃、無完善配套措施下,強制減排將對製造業造成很大衝擊,產業無法一下子大幅轉型,結果反而可能迫使廠商外移,甚至造成產業斷鏈。  

這位官員舉例,國內紡織業中的染整業多屬中小型企業,若無法花錢更新設備,以符合強制減排規範,最後一旦停工,上游的化纖及石化業「也不用玩了」,他建議溫減法應要考量產業上中下游關係,別讓產業面臨斷鏈風險。

官員認為,各國在討論減量目標時,都是以自身經濟體質與特殊環境為優先,若貿然在法律中訂定強制性的減量目標,恐不利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也會喪失未來在國際談判的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