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减碳若缺配套 台制造业忧产业断链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12月13日报导】-哥本哈根会议专题之2(中央社记者唐佩君台北13日电)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能否达成温室气体减半排放协议,答案即将揭晓;在台湾,经济部官员担忧,若无配套措施而仅强调减排,对制造业冲击很大,甚至可能造成厂商外移、产业断链。

哥本哈根会议 7日登场,17、18日举行最受关注的峰会,美、俄、中国等多国领袖将与会。国际社会对于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共识,订定取代京都议定书的新协议,仍没有把握。不属缔约国的台湾,也已经开始推动温室气体减量。

行政院通过“永续能源政策纲领”,希望在2016年至2020年,让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8年的水准,并在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准。

根据统计,台湾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已从1990年的 1亿2357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06年的 2亿7764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成长124.68%。

虽然温室气体减量法还未完成立法,但国内产业界已宣示自愿减量。经济部2005年与钢铁、石化、人纤、水泥、造纸及棉布印染等 6大产业签署自愿减量协议,当时目标是至2008年减碳 402万公吨。

统计显示,6大产业累计减碳量已达534万公吨,超越当初预期目标。

不过,工业局官员直言,国内产业减排量其实不大,“宣示”性质较高,重点就在于真正要达到减排效益,就要投资买设备;在商言商,政府的“道德劝说”起不了什么作用。

若温室气体减量法过关,且明定减量目标,情况会好一点吗?

官员表示,温减法虽然立意良好,但若在无严谨规划、无完善配套措施下,强制减排将对制造业造成很大冲击,产业无法一下子大幅转型,结果反而可能迫使厂商外移,甚至造成产业断链。  

这位官员举例,国内纺织业中的染整业多属中小型企业,若无法花钱更新设备,以符合强制减排规范,最后一旦停工,上游的化纤及石化业“也不用玩了”,他建议温减法应要考量产业上中下游关系,别让产业面临断链风险。

官员认为,各国在讨论减量目标时,都是以自身经济体质与特殊环境为优先,若贸然在法律中订定强制性的减量目标,恐不利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也会丧失未来在国际谈判的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