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脈動:美華裔科學家談哥本哈根會議

【大紀元12月19日訊】(美國之音2009年 12月 19日報導)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於本星期五落幕。一名與會的美國科學家接受了美國之音採訪,談論在當地的見聞以及分析。

陳灝博士(Dr. Paul Chan)是IMSG公司的營運長(COO)。該公司為美國聯邦政府提供有關空氣、水質等各項環境保護的科技服務。

許多非政府組織(NGO)抱怨今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會議並不重視非政府組織,很多非政府組織甚至被阻擋在會議大門之外。有的人認為因為非政府組織多半採取對政府批判的立場,或是要求在氣候變化議題上加大力度,所以被官方故意忽視。

陳灝剛從哥本哈根參加聯合國氣候會議回到美國,他向美國之音說明,其實現場的混亂狀況,是大會管理出了問題。陳灝說:「會議舉辦的貝拉中心(Bella Center)能容納15,000人,但他們卻讓45,000人報名。我沒有具體的數字,但大約10,000人是各國的代表團,所以其實非政府組織才是與會的大多數。因為那裏有太多人,所以星期一(12月14號)晚間,大會管理單位決定限制非政府組織的與會數量。星期二,允許7000位非政府組織的人員進入;星期三,只允許1000位非政府組織人員;到了星期五,只允許90位。」

非政府組織雖然可以出席各政府舉辦的記者會,並且提供意見,但無法參加正式的協商過程。所以許多非政府組織採取集會遊行的方式,來傳達他們的理念。陳灝博士跟美國之音敘述他在哥本哈根看到的情形:「會場外面的人越來越生氣,警察一字排開。因為我被阻擋在外,便在哥本哈根市區走走看看,發現有些街道已經被封鎖了,並且有抗議集會在進行。那些集會是關於氣候變化的,但因為他們被阻擋在會場之外,讓他們更加氣憤。」

陳灝博士提到,中國政府在記者會上指責美國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並且認為美國努力不夠。

他說:「中國的代表講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負擔的不同責任。他們認為,由於過去的溫室氣體排放,所以發達國家要為氣候變化負擔主要責任。發達國家,如西歐國家、美國等,與發展中國家,抱著不同的期望,其中有很大的鴻溝。」

陳灝分析,由於中國已經嚐到過去幾十年只注重工業發展,卻犧牲環境保護而產生的苦果,所以現在的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方面是願意努力的。但中國認為發達國家應該先履行《京都議定書》以及2007年巴厘島氣候會議上所做的承諾,再來指責其他國家。

目前還是有人不相信氣候變化,也有人不相信人類的活動,如溫室氣體排放等,促成了氣候變化加劇。陳灝博士說,在哥本哈根時,無論是官方代表或民間機構,都沒有看到持那樣論點的人士。

他對此提出分析:他說:「反對者與懷疑者,大部份都在美國,而在世界其他地區,很少有那樣的人。那樣的辯論在世界其他地區已經得出結果,而在美國本地的辯論,基本上,部份是由於不想改變的既得利益企業在推波助瀾的。在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最受到影響的貧窮國家,都已經承認氣候變化。美國其實得天獨厚,因為其自然條件很好,擁有多元的地理、不同種類的自然環境,但是在小國,他們只有一種氣候環境,如果那種氣候變化了,他們就注定完蛋了。」

在氣候會議的最後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親自出席說服各國齊心對抗氣候變化,而美國國務卿克林頓也承諾,富國將共同提供一千億美元來協助貧窮國家。陳灝博士認為,雖然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並沒有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但不失為一個好的開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高峰會擬出一份草案
氣候峰會友邦挺台灣 中國插話反對
哥本哈根救氣候  美國與中印南非達成協議
哥本哈根救氣候 奧巴馬:達協議但需做更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