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減少溫室氣體 須對中國採嚴格措施

陳邁克編譯

【大紀元12月31日訊】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十一月二日發表經濟學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的文章〈關於中國與氣候變遷的十件事〉(Ten Things about China and Climate Change)。作者表示,中國因為使用大量煤炭,成為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必須對中國採行嚴格的限制措施,特別是應該著重國際監督與有效的執行機制,才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此外,水資源問題影響中國幾億人口,終將是人們關切的重點。

中國是碳的主要排放國

很多全球環保議題都圍繞著中國,過去的問題一直是在中國產生的酸雨降落在其他地方。但人們最終將關切的是水源短缺與改道,這已使幾百萬人遷徙,並可能導致中國與鄰國發生衝突。十二月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氣候變遷會議上,碳的排放和氣候變遷將是主要議題,人們的討論也將再次聚焦中國。

中國的廣大領土代表衝突的過程同時發生,經濟發展同時帶來生態浩劫。有重要的統計數字顯示,對於現在和不確定的未來,中國是碳的主要排放國,因為它使用大量的煤炭。


中國因為使用大量煤炭,成為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圖為二零零八年一月三十日,滿載原煤的車廂停在安徽省淮北市的一家煉煤廠。(AFP)

數字會說話

一、中國幾乎是世界上耗用最多「綠色能源」的國家。中共配置大量的資源,用以清理環境,並建立風力渦輪發電機、太陽能發電廠等類似的設施。

二、中國在煤的生產和耗用上也是世界第一。據中共官方數字顯示,二零零零年的煤產量為八億八千萬噸,到了二零零八年,煤產量增為二十六億二千萬噸,而且持續增加。然而,中國的煤使用量與人口和經濟的成長並不成正比:

◆ 中國占世界GDP比例──超過7%,持續增加中。

◆ 中國占世界人口比例──大約20%,而且持續減少。

◆ 中國占世界煤耗用比例──超過40%,而且持續增加。

三、目前煤提供中國70%的能源,幾乎占電力的80%。這些數字比十年前高,在未來幾十年可能也不會有什麼改變。在中國的能源使用中,交通並非特別重要,所以石油的重要性不及煤。

四、中國燃煤發電的產能逐年增加,但這不見得是好事。在二零零六年,中國燃煤發電的比例比美國高20%,到了二零三零年,這個比例預計會高出135%。

五、即使考慮更新陳舊的電廠,煤的使用對溫室氣體的影響也是可以預見的。在最近的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的碳排放量幾乎比美國高出15%。里昂信貸銀行(Credit Lyonnaise)曾預測,在未來十年中,光是中國本身就占全世界碳排放增加量的63%。

六、上述資料讓美國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表示,美國自身的行動不會影響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水平。

七、就經濟學而言,中國現在與未來對煤的依賴遠超過美國,很難大幅調整。此外,中國在大多數的貨品或服務上無法與美國競爭,但卻可以與美國市場的其他供應國競爭,例如:墨西哥。這些國家的氣候變遷限制與中共的決策比較有關係。因此,在減少溫室氣體上,中國很難遵從美國的領導。

八、對於中國與全球大部份地區而言,水源短缺和污染比溫室氣體還重要。大約三分之二的中國城市和二億多農村居民面臨缺水問題。在去年年底,接近一半的主要河流和水道被分類為嚴重污染,不適合人類接觸,甚至灌溉。


對於中國,水源短缺和污染比溫室氣體還重要。大約三分之二的中國城市和二億多農村居民面臨缺水問題。圖為二零零九年七月十五日,甘肅省古浪縣的農民在乾涸龜裂的土地上放牛。(AFP)

九、當中國的統計資料對中共不利時,這些資料就會被修改或封鎖。任何中共用以報導自身發展的環保協議,都會浪費印製它的紙張。

十、除非中共接受國際機構的監督與執行,否則任何改善行動都毫無意義。對於減少溫室氣體而言,中共那些關於歷史上的義務、已開發國家的「特殊責任」等等含糊話,不能當真。

弦外之音

在科技未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減少溫室氣體的唯一方法就是,大幅改變中國對碳的依賴。上述無法改變的數字顯示,所有其他方法只會分散注意力。這對美國政策,特別是攸關目前全球性議題而言,具有直接的意涵:

◆ 即使美國願意支付經濟成本,缺乏中國合作,美單邊採行控制溫室氣體的措施也無實際意義。

◆ 如果不對中國採行嚴格的限制措施,就無法控制溫室氣體。因此,任何協議都應著重國際監督與有效的執行機制。

◆ 如果任何倡議在外交上是可行的,它就應該被評估對美國經濟和主權有何影響。

◆ 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被視為嚴重威脅,人們應該將研究專注於減少碳量,以及減少煤炭排放氣體的科技,而非浪費公帑在綠色能源的開發上。◇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50期【西方看中國】欄目 (2009/12/03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152/7286.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新紀元】外商「中國夢」破滅
【新紀元】日本新政府柔化外國人政策
【新紀元】H1N1 流感疫苗安全的爭議
【新紀元】臺灣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 是福是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