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救地球 主要議題一覽表

人氣 2

【大紀元12月6日報導】(中央社哥本哈根6日法新電)將於12月7日到18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最初被標榜為將達成新協議,以便抑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並在2012年之後降低它們對地球產生的巨大影響。

然而,談判進程的緩慢,特別是受到美國政壇角力的阻礙,這意味著,本次會議最多只可能產生協議架構,細節則有待明年定案。

以下是談判桌上數個主要議題:

●限制排放量:這個大哉問正在募集各國的承諾,也就是在2020 年之前減少多少廢氣排放量,而這是全球邁向2050年每年碳污染減半目標的重要墊腳石。

然而減廢必須付出能源使用效率及改用潔能科技所帶來的經濟成本,在經歷今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這項價格因素更加受到矚目。

富裕國家被歸咎為今日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也較有能力對抗暖化。然而,明日可能爆發的夢魘主要來自開發中國家。目前開發中國家的廢氣排放量已佔總量一半以上。

●經費:目標是調動資金來幫助開發中國家轉型為低碳經濟,並支援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

較貧窮的國希望工業化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約1%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相當於4000億美元左右,資助對抗氣候變遷。歐洲聯盟估計,他們在2020年以前,每年需要1500億美元來對抗地球暖化。

● 法律問題:儘管開了兩年的會,卻很少花時間討論關鍵且可能引爆政治爭議的協議法律位階上。

美國不支持1997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是因為該協定書在遏制排廢量目標上,僅規範工業國家而不規範新興大國。美國正推動一種想法,也就是各國做出承諾並以「報告並驗證」這種遵守規範的方法為基礎,而不要嚴格、可在國際間強制實施的處罰條款。

●森林濫砍濫伐:擁有廣大森林的熱帶國家正極力爭取一項計畫,藉由這項機制,保留林地的國家能夠獲得財務上的獎勵。林地被視為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水槽」。

然而,這個計畫有著實務上的問題。比如說,要如何衡量保育成效?要如何防止詐騙和貪污?再者,要如何確保發展中國家技術轉型及其他援助所需的資金不會耗盡?

此外,「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召集逾30名氣候專家並在11月提出報告指出,森林濫砍在全球排廢所佔的比例已下滑,從20%降至12%。(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相關新聞
哥本哈根救氣候 逾百領袖確定出席峰會
尼泊爾召開「全球最高」內閣會議
中國能否實現低碳經濟之路?
減碳政策 加拿大將與美國一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