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短命不在貪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月21日訊】(BBC中文網記者高毅報導)中國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的「貪官短命論」言之鑿鑿,有人說「聽了這番話,讓人感到痛快」。但痛快之餘,貪官自有「短命無奈論」,不貪未必命長。

洪昭光說:「腐敗的人啊,他貪婪,也就恐懼,多數人白天食不知味,夜裡寢不能寐,惶惶不可終日,導致身體免疫機能全面下降,極易患病。」

洪專家的話讓人想到2月14日新華網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主人翁是重慶市規劃局原副局長梁曉琦,因受賄金額超過1589萬元,去年年底被一審判處死緩。

「貪網恢恢」

與別的貪官不同,梁曉琦袒露胸襟,揭示「貪官心理學」。他承認,在房地產規劃、開發領域中存在一種「潛規則」,讓他感到「恐懼」、「心理承受者巨大壓力」。

梁曉琦也曾試圖擺脫這種折磨。他多次醞釀主動調離規劃局副局長這一「肥缺」,但到了新的崗位,還是難逃「潛規則」的宿命。

梁曉琦回憶說,當收到第一個50元的紅包時,他環顧四週,乘無人注意將紅包放進公文包中。他說:「那一刻稍有臉紅」。

2003年,他一次收受好處費25萬元。他說:「那一刻心跳加劇,頭腦瞬間空白,既有強烈的震撼,又有加倍的恐懼。」

梁曉琦最終被關進去了,但即便他能成 「漏網之魚」,估計也難逃洪昭光的「短命論」。

人們當然憎恨梁曉琦這類的貪官,但「可恨自有可憐之處」。梁曉琦在「落馬」前曾做出掙扎,力圖擺脫「潛規則」的魔力,但最後還是成了犧牲品。

也許可以說,讓貪官短命的不是貪,而是縱容貪的制度。

何為「潛規則」

洪昭光給貪官開出處方:心存正氣,心態平衡,清廉為官。可惜的是,這個方子在今天中國的市面上的確難尋。

人民論壇網近日就幹部壓力進行的調查顯示,近65%的受訪者認為,幹部的壓力主要來自「官場潛規則對個人政治前途的壓力」。

又是這個可怕的「潛規則」,它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但簡單地說,這或許是「中國特色的人際關係」和「腐敗文化」結合體。

既然是「人際關係」,它就是一張巨大的網,讓深陷其中的人難以掙扎和擺脫﹔既然是「文化」,它就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將你我淹沒和同化。

中國特色的人際關係造就了官場”應酬”的本質,在人民論壇網對幹部壓力的調查中,38%的受訪者認為”迎來送往、應酬交往「躋身壓力前三甲」。

洪昭光稱貪官命短,但即便是不貪之人,在這觥籌交錯、應酬交往當中,吃也得吃出一身病。所以,不貪也未必命長。

西安交通大學廉政研究所副所長李景平說,腐敗不僅是「政治和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生活方式」,「滲透到人們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模式中」。

於是,真心拒腐的領導幹部被譏諷為「假正經」和「呆板」﹔美滿的家庭也經受不住「二奶」的衝擊,「情人節」也難免變成妻子的「擒人節」。

這就是壞文化的可怕之處。今天,即便有官員意識到改變政治制度、設立監督制衡機制的重要性,也難以「出淤泥而不染」。因為這已非個人所能為,已非從自身做起、保持清廉正直就能改變的了。

人都是怕死的,洪昭光「貪官短命論」或許能讓惜命的貪官三思﹔但人也是貪婪的,這只能以法律和制度加以約束,自律雖可提倡,卻不能倚賴。

所以,病的不是人,是制度。(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網文:清廉儉樸者乃官界公敵
朱鎔基──大陸權貴階級的代理人物
變調主旋律:《迎賓曲》新詞新唱
蘇北人:周久耕是一個讓常識推翻的貪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