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台灣的消費券現象

南方朔

【大紀元2月3日訊】最近這兩個月,台灣似乎已不再有新的議題,除了扁家弊案的持續連篇累牘炒作,就是在每人台幣3600元(合港幣900元)的問題上做文章。昨日(18日)是消費券發放日,大官小官拚命上鏡頭亮相,儼然是莫大功德,而小民則排隊老長領券。此情此景,能不讓人感慨!

其實,以現金補助人民,無論是消費券、退稅,以及歲計盈餘平均分享,或者特定窮人的現金補貼,近年來在日、歐、美、港澳、新加坡,甚至中國的東莞,都早已有先例,而且手筆都極大。美國退稅平均每個成人600美元,兒童則有300美元;澳門分享財政盈餘,每個居民有澳幣5000(合台幣2萬),非永久居民也有澳幣3000;至於香港退稅,最高則每戶可達港幣25,000(合台幣10萬);而新加坡退稅星幣18億(合台幣360億),論人口比例也是台灣的好幾倍;至於總是補助的日本,最近麻生政府又每人補貼1.5萬日圓(合台幣5000)。2008年東莞地方政府補貼窮人每人人民幣1000,也可算是大手筆。但以乎沒有哪個地方在這種問題上大肆炒作,儼然變成了一場全民運動。台灣已沒有大問題、大方向可以討論,而傾舉島之力炒作這個每人3600元的小問題,不也是一種悲哀嗎?

台灣會有消費券這項決定,其實是受到港澳星的刺激,因而新政府上台後,民進黨遂有如法炮製,主張退稅之議。當時新政府卻公開否決,理由是港澳星的退稅發錢,乃是它們都有龐大的財政盈餘,但台灣卻連年財政赤字,哪有借債發錢的道理?但政治人物永遠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雙重標準動物,當台灣經濟持續不振,特別是消費銳減,這時候新政府也就顧不得「不能借債發錢」的道理,但為了與退稅發錢做出區隔,遂有了模仿日本消費券的決定,其理由為:(一)退稅發錢,很可能只會變成儲蓄,對刺激消費的作用有限。(二)發消費券估計支出台幣800億,估計對GDP的貢獻率為0.65%,這對台灣09年的「保二」不無作用。(三)而發消費券當然還有另一層政治意義,它相當於政府發紅包(發消費券時,的確是裝在大紅信封裡),這有助於緩和民怨。

對於消費券,它在討論時曾爭論過,究竟應人人有獎呢,或是當作一種社會福利只發給低收入戶,最後當然是人人有獎派勝出。不過,對於消費券是否真能達到刺激GDP0.65%的目標,則絕大多數人都不表樂觀:

其一,乃是最近台灣持續降息,已到名目利率1%的低水準,扣除通脹,實質利率已成負數。這意謂著人們儲蓄的利息收入已劇減,所存的錢也愈變愈薄,利息收入減少所造成的消費減少已大過消費券的額度。

其二,發消費券的用意,乃是每個人將這3600元當做「額外的消費」。但事實上則是每個人都把這些錢當成「代替的消費」——意思是說本來就要花掉3600元,現在省下自己的3600,而用消費券來「代替」。如果大多數人都是這種態度,那就意謂著消費券的刺激效應幾乎接近零。一般保守的估計,消費券的刺激,別說GDP0.65%不可能達成,只要能到0.2%可能就要偷笑了!德國最近也有過消費券之議,多數人皆認為它不會有效果而未予採行。

因此,發消費券除了有安撫人心的作用外,它對經濟的實質作用遠遠不如預期,則已可斷定。09年估計台灣出口將衰退1.35%,進口則衰退4.2%,內需消費遂成了成長最大的動力,但目前台灣失業嚴重,休無薪假的已高達20萬人以上,剛投入職場的大學生及碩士生仍有將近一半還找不到工作。根據最新統計,主要的上市指標公司,08年12月的營收皆大幅下滑,全年有成長的亦極有限,這意謂著中國新年過後,第二波失業潮即可能出現。台灣官方預估09年會有2.5%的成長率,但《經濟學人》則認為將負成長2.9%,上下相差超過5個百分點。這究竟是台灣政府太有信心呢,或是外國人太無信心?

目前台灣為了發消費券,而動用舉債的特別預算800億,由於人人有獎,當然很難反對,只是近10餘年來台灣的民主軍已走到了一個媚俗討好、動輒減這種稅那種稅的方向,因而政府收支難以平衡,債務日益增加。截至目前,中央的政府債務已累增到台幣4.1萬億,加上地方債務則超過4.8萬億。如果再把隱藏性的以及各種擔保計入,則總計已超過14萬億。單單09年舉債額度計高達9450億元。台灣的政府債務已到了極為可怕的水準。這也是發消費券,讓人憂心忡忡的原因。由於從事賦稅改革,都必然會冒著失去選票的風險,因而近10餘來年,台灣無論誰當政,都只會舉債撒錢以及動輒屈從於特定壓力團體的減稅要求之下。台灣新政府救經濟,只知道撒錢救上層,而不能擴大公共基層建設及改革賦稅制度,最後為了安撫人心而撒消費券,這種飲鴆止渴的手段,又有何益?

但無論如何,在這個無方向的時刻,消費券的假象畢竟還是成了一個方向。於是台灣的大小領導人天天走東走西買東西,這種消費秀已成了新聞的最大熱點;而除了大人物的消費秀外,台灣的每個縣市為了讓消費券的800億商機落入自己的縣市內,也拚命搞消費摸彩贈獎,並且都上了新聞主要時段與版面。為了每人3600而舉島若狂,這其實已成了全球救經濟聲中的一個特例。

台灣的消費券現象,由於大家都在興頭上,實在很難評論,但台灣電子教父施振榮倒是很委婉而尖銳的提出了他的評價:「台灣政府最大的問題是開支票太多及用錢太多,開支票如跳票就信用破產;錢太多,以為錢是萬能的。其實再有錢也是有限,必須以有限錢財創造無限價值。」台灣的消費券只是短期現象,過完年就會降溫,或許到了那時,更大的問題才會出現!

(原載《明報》2009-01-19)(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政院經建會主委:消費券政策 初步效果不錯
中市第1波消費券摸彩 5名機票得主出爐
砸300億 政院要發教育券
馬:政院救失業 方針正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