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讀書會 余華:以病人角度寫《兄弟》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3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秦川麻州劍橋市報導)中國最知名的當代作家之一、小說《活著》的作者余華,12日應邀參加在哈佛大學舉辦的讀書會,朗讀自己的著作《兄弟》。該書的英文譯者之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系教授周成蔭朗讀了對應的英文部份並主持討論會。波士頓大學教授暨著名作家哈金、華裔女作家任璧蓮及《兄弟》一書的共同翻譯卡羅斯.羅佳斯(Carlos Rojas)等參加圓桌討論會。余華與現場200多名聽眾分享了創作體會,坦言是以一個病人而非醫生的角度創作《兄弟》。

余華的《兄弟》是以一個江南小鎮為背景的故事,大膽的寫作與黑色幽默使該小說自發表之日起便引起強烈反響與猛烈抨擊。余華表示,每當別人問他最喜歡自己的哪本書時,他會豪不猶豫地說《兄弟》。他幽的說:「當時還以為會受到一片讚揚,沒想到卻被罵的很慘」。「每本書都像自己的一個孩子,因為《兄弟》這個孩子最受欺負,所以最喜歡它。」

對於任璧蓮提出《兄弟》所描述的近乎病態與瘋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的心態,余華坦率地表示自己在創作的時候也有一種病態的慾望與衝動。由於受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影響,許多作家覺得在批判現實的時候應該是一個醫生。而余華認為,在今天的社會沒有醫生,每個人都是病人。如果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來批判現實,一定會把這個世界化妝得失去真實。「我以病人的角度來寫,沒想到引起了併發症。」

余華對《紐約時報》不久前一篇對《兄弟》的介紹文章非常不滿,認為該文章失之偏頗,並沒有對《兄弟》本身做什麼到位的分析,而側重於小說的可翻譯性。他個人認為,讀者並不一定要知道誰是林黛玉才能看明白這部小說,認為有些人吹毛求疵,抓住小問題便無限夸大,並表示自己讀翻譯的小說也不需要明白所有的細節。

余華的另外一部小說《活著》也引起非常大的轟動,經改編排成電影遭禁,而這部小說卻一直沒有被禁。回憶當時和張藝謀的合作,余華幽默的表示,張藝謀總是和他講「你這個小說這樣改,審查就可以通過了」,但最後電影還是沒有通過審查。後來創作小說的時候,他乾脆不去想審查的問題,心想「大不了到台灣去出版」。

在《兄弟》出版之時,余華也很擔心編輯會對之進行改動,寫了不許改動的合同後仍不放心,另加一條更強硬條款表示如果發現書中有刪節一個字,立即停止印刷並交給其它出版商出版。他拿到書後,先查看敏感文字是否被改動,見沒有改動才放心。

有人問他為什麼《活著》的電影被禁,而小說卻沒有被禁。他說圖書出版由總編審查,編輯本身面臨相當大的經濟壓力,所以如果書能夠暢銷,願意承擔一定的政治風險。而電影的審查官員沒有經濟壓力,所以「該槍斃就槍斃」。


粉絲們排隊等候余華簽名。(攝影:秦川∕大紀元)

有聽眾表示余華創作的風格似乎一直在變,余華表示,一個作家從開始創作之初到獲得成功,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很多作家依賴自己成名以後的風格,不太變動。對於自己,當發現令他激動的題材後,他會努力去尋找最能表現那個題材的風格,因此講故事及敘事的風格一直在變。

一位聽眾提出,余華的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死亡與痛苦的描述,希望他能略作解釋。余華說自己的父母都是醫生,他從小生活在醫院裡。自家斜對面就是太平間,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被失去親人的哭聲吵醒幾次。和死亡最接近的時候,是一個大夏天跑到太平間裡的一張乾淨的水泥床上睡覺。多年後讀到雪萊的詩「死亡是涼爽的夜晚」,正是自己當時的感覺,自此感嘆文學的力量。

余華婉拒一位聽眾要求推薦書目的要求,表示讀者與一部作品相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一個人很有啟示的書對另外一個人來講可能沒有什麼用處。

曾經兩次奪得美國福克納文學獎的哈金對余華的喜愛溢於言表。他表示自己非常欽佩余華的才華,認為他是中國最好的當代作家之一。認為余華的作品自成體系可以經歷時間的考驗。

對於有聽眾批評余華的文字不夠優美,哈金表示文筆對文學固然重要,然而很多成熟的作家選擇力量而非單純文筆優美,期望更好的表現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乃至整個故事結構。他強調文筆的優美只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方面,一個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的態度至關重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文讀書會「活著」
余華小說《兄弟》在法國獲獎
哈佛座談討論余華作品
余華讀書會地址更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