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淺說

人氣 84
標籤:

【大紀元4月12日訊】華府台美人長樂會 (Taiwanese American Senior Society—TASS) 和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Medical Association—NATMA) 華府分會,邀請聞名世界的肝病專家,台灣長庚醫學院教授、也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廖運範醫師 (Liaw Yun-Fan, M.D.),來做『B型肝炎—台灣的一個國際性健康問題』專題演說,把B型肝炎臨床治療的最新發現,及其個人經驗的精髓,以極其精關、而深入淺出的解說,讓聽眾們對B型肝炎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廖運範醫師

不過其中有些部份,廖醫師也針對台灣人醫師協會這些醫師聽眾們,有更專業、更學術性的講解。以筆者這醫學的門外漢來說,當然無法全部了解。不過為了台美人長樂會會員的『福祉』,特別是沒能前來參加的一些會員,就祇檢選一些較能瞭解、而且具有切身需要的部份,來做個B型肝炎的『淺說』(註:多謝廖醫師本人及華府李東壁醫師的校閱及指正)。

肝臟是全身最大 (約佔全身體重的五十至四十分之一)、而瞬間血液流量也最多 (約佔八分之一) 的重要器官。它的管道特多,包括動脈、靜脈、門脈、膽道等,獨缺神經 (因此肝不覺痛)。它有超過 500 種功能,包括排毒 (Detoxification)、代謝、蛋白的合成、製造消化所需的生化成份、及貯藏 (肝糖) 等,同時對消化道所吸收的各種物質,包括細菌,作守門的防衛工作。因此肝臟是生存上所必需的器官,如果失去肝臟的作用,一個人只能存活 24 小時。在和肝有關的英文醫學名詞上,常以 hepato- 或 hepatic 開頭,這字眼就是希臘文『肝』的意思。

不過肝臟比實際生命所需的約大四倍,也能快速再生。比如切除後三週內可完全恢復。也因這緣故,加上肝臟沒神經,有毛病時,不易出現症狀,而延遲病症的發現及治療。肝臟的組織受損而失去了正常的機能時,就是肝臟有病。在台灣的肝病大概可以歸類成為下面三大類:(1).肝炎 (Hepatitis);(2).肝硬化 (Cirrhosis);及 (3).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而這三大類肝臟疾病常是互相關聯的。

由於肝病不一定有症狀,所以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有肝病。為了瞭解有沒有肝病,個人可做三項檢查:(1).肝功能檢查 (Liver Function Tests–LFTs);(2).B型肝炎及C型肝炎檢驗;(3).腹部超音波檢查及血中胎兒蛋白 (α-fetal protein) 檢查。

肝細胞含有麩草醋酸轉胺基酶 (AST,或SGOT,即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及麩丙酮酸轉胺基酶 (ALT,或SGPT,即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酵素。當肝細胞受傷時,比如肝炎,這兩種酵素就釋放到血液裡,而使血清中的 AST 及 ALT酵素濃度增加。但是AST、ALT值的高低未必與症狀有關,例如AST、ALT值愈高,並不表示疾病愈嚴重;反之,AST、ALT正常,也不表示沒有肝病。

所以肝病的嚴重程度,除了看AST、ALT之外,還得參考許多臨床資料及實驗數據,做一綜合判斷後,才能下定論。比如還得檢查膽紅素 (Bilirubin–血清中此色素增加超過2 mg/dl則成為黃疸)、血液凝結時間 (Prothrombin time—太長則肝的合成有問題)、血漿白蛋白 (Serum albumin—低濃度則表示肝合成能力有問題)、血小板 (Platelet—血小板太少則可能有肝纖維化) 等。

肝炎是指肝細胞損傷而發炎。引起肝炎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毒素性肝炎等,其中最常見的便是病毒性肝炎。現在我們已知道的肝炎病毒有A、B、C、D、E、G 六種。

(1). A型肝炎:其傳染途徑是當吃到或喝到遭A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時,才會感染到A型肝炎 (屬於糞口傳染型)。因此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如中國 (PRC) 和東南亞等,是A型肝炎的流行地區。一般人感染A型肝炎病毒經治療後,體內多會產生抗體,而具有免疫力,因此治癒後,不會有任何後遺症;而急性 A 型肝炎通常會痊癒,而不會變成慢性。

(2). B型肝炎: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感染的血液、體液 (精液、陰道分泌物等) 經由傷口或黏膜進入人體,而可區分為母子傳染、或稱『垂直傳染』(Vertical transmission),及個體『水平傳染』。母子傳染是指帶原 (Carrier) 的母親,在生產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個體感染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其他比如洗腎、穿耳洞、刺青、共用針頭、牙刷或刮鬍刀等,也都可能是B型肝炎的個體傳染途徑。台灣地區目前的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三百萬,3 其中約有一半是由母子傳染而來,另一半則是經由個體傳染。

(3). C型肝炎:其感染途徑主要與B型肝炎雷同,包括輸血。但自從捐血中心的血源經過C型肝炎抗體的篩檢才能使用後,由輸血感染的機會已經很小。其他的可能感染途徑,包括使用不潔的針頭、針灸、刺青、穿耳洞、及牙科器材等等。若不幸感染C型肝炎病毒,有一半以上的機會會變成慢性肝炎,而其中有一部份人會轉成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

(4). D型肝炎:由D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它不能單獨存在,而必須藉由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做為它的外殼才能生存。因此D型肝炎病毒必須與B型肝炎病毒同時存在。因此只有急、慢性B型肝炎患者和帶原者才可能會感染D型肝炎。其主要傳染途徑為嫖妓和靜脈毒癮。

(5). E型肝炎:其傳染途徑與 A型肝炎相似,也是經由遭糞便污染的食物和飲水傳染。通常都是地區性的發生,常常有許多人同時感染。

(6). G型肝炎:這種病毒是屬於黃熱病毒科,是十多年前 (1995年) 才被發現的『趨肝性病毒』,主要經由打針注射、而非胃腸道,的途徑傳播感染。在臨床測試之後,發現它為一種具有特殊基因體的病毒顆粒,稱之為『G型肝炎病毒』,可以感染猩猩、猴子、與人類。自從G型肝炎病毒基因體被發現以後,知道它是C型肝炎篩檢時代輸血後,引起肝炎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由於長期喝酒、又喝得多的人會引起酒精性肝炎。因它不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不具有任何傳染性。在台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慢性肝炎患者,如果又長期大量喝酒,便會加快肝病惡化的速度。因此當長期大量喝酒的人,突然有黃疸出現,又有嘔吐、發燒、腹部疼痛等急性症狀時,就應該要考慮到是否得了急性酒精性肝炎。

台灣是世界上肝臟疾病極多的國家,主要原因在於過去因環境衛生較差,且大眾對於這種疾病傳染的知識欠缺。台灣B型肝炎的盛行率相當高,大約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血液中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也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這些B型肝炎帶原者不僅會傳染B型肝炎給別人,更令人擔心的是病毒會潛伏在肝細胞內,多年後,可能會引起慢性肝炎再轉為肝硬化,最後又可能變成肝癌。因此,B型肝炎帶原者得到肝癌的機會,是非帶原者的五十倍以上。新生兒時期就得到B型肝炎者,很容易在日後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B型肝炎由B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簡稱 HBV) 所引起,為世界上極為普遍、且極嚴重的健康問題,1982 年前約二十億 (Billion) 人口受到感染。但自從 1982 開始有預防針以來,目前仍有約 3.5 億的慢性B型肝炎帶菌者,其中 75% 的帶菌者居住於亞太區域 (Asia Pacific region)。患有B型肝炎者,有較多的危險引起肝硬化、及肝癌。每年因而的死亡人口約 0.5 至 1.2 百萬人。所以B型肝炎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B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體之後,雖然存在於肝臟細胞之內,但是病毒本身並不會直接攻擊肝細胞,造成肝細胞的損傷、發炎。其實使肝臟發炎的是人體的免疫系統。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一種T細胞,專門清除入侵人體的病菌。當T細胞為了清除B型肝炎病毒,而攻擊受到感染的肝臟細胞,而使肝功能大受影響,也就產生了所謂的『肝炎』。

過去二、三十年來,對B型肝炎病毒有較多的了解,免疫學的發展,還有高靈敏度化驗分析方法的應用,醫學界逐漸洞悉這種感染的來龍去脈。加上自從 1998 年以來口服抗病毒藥品的批准、和應用,而有B型肝炎治療上革命性的進展,並且有效的做這種疾病的臨床管制。

當B型肝炎病毒進入肝細胞後,即開始繁殖複製,血清裡也會因而出現B型肝炎病毒產生的抗原 (Antigens),比如表面抗原 (HBsAg)、核心抗原 (HBcAg)、e-抗原 (HBeAg) 等。當一個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如果病毒持續存留在肝臟細胞和血液中,經抽血檢查出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者,就叫做 HBsAg(+)陽性反應,也就是感染了『B型肝炎』。B型肝炎潛伏期約四十五至一百八十天。

大多數人在初次感染後一段時間 (約半年) 會自然痊癒,痊癒後,繼而由人體產生B型肝炎抗體 (Antibodies),比如表面抗原抗體 (Anti-HBs),e-抗體 (Anti-HBe),核心抗體 (Anti-HBc) 等,而可了解B型肝炎病毒之複製情況,做為B型肝炎血清檢驗的指標。必要時,得檢驗B肝病毒的遺傳物質 (HBV-DNA)。

這遺傳物質可以在病毒顆粒中發現,用以了解B型肝炎病毒的數量及複製的速度;又B型肝炎患者在做藥物治療時,藉由偵測出病毒的數量,做為醫師在治療期間對藥物療效的監測。如此一來,便可得知藥物治療後,體內還有多少病毒含量。

B型肝炎患者本身產生的表面抗原抗體,能中和表面抗原 (HBsAg),因而具有保護作用,可以使人體不再遭受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因此,血中B肝病毒表面抗原抗體呈陽性的人就不必擔心B型肝炎病毒的威脅了 (終生免疫)。受感染的新生兒及兒童各有約90%及70%不會自動痊癒,即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成人受感染則95%以上痊癒,除非免疫能力有問題,如洗腎病人,很少變成帶原者。

施打疫苗者也會產生表面抗原抗體,但產生的抗體數年後可能會減弱或消失,此時必須再追加一劑疫苗。疫苗針可保護 85% 至 90% 的個人,且有效期是 23 年。新生兒及未曾感染者接種B型肝炎疫苗,而達到這目的稱為『主動免疫』。

孕婦在懷孕七個月時需做B型肝炎的篩檢,以確定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尤其是e-抗原呈陽性反應的孕婦是屬於高傳染性,有較易形成慢性肝炎的傾向,所以母親為B型肝炎帶原者,新生兒出生二十四小時內需加種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稱為『被動免疫』),暫時控制或抑制肝炎病毒對新生兒的侵犯。此外,嬰兒仍需在出生時、三個月及六個月大時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免變成慢性肝炎帶原者。

如果感染的是急性B型肝炎,開始時,患者會覺得身體不適、沒胃口、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略為發燒、小便顏色較深,而逐漸產生黃疸。而皮膚發癢常是得肝炎的現象。這些症狀大部份的人可持續幾個禮拜後,就逐漸消失而復元;而少數病患可能導致肝衰竭,且因而致死。不過也有患者一點症狀也沒有,或症狀極其輕微,而根本不知自已感染到急性B型肝炎。

慢性B型肝炎通常沒症狀,不過數年或數十年後,有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致也可能導致肝癌。所以患有慢性B型肝炎者最好別飲酒,因為飲酒會增加得到肝硬化及肝癌的可能性。B型肝炎也可能會引起膜狀腎絲球腎炎 (MGN)。因此,當確知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時,一定要繼續做進一步的檢查,並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血中『甲種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可瞭解肝硬化之有無,而血中『甲種胎兒蛋白』可以作為檢驗肝癌的重要指標。必要時還得做『肝穿刺切片檢查』、也稱『肝生檢』(Liver biopsy),排除脂肪肝 (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5%時,即稱為脂肪肝) 之可能性,及確定肝內纖維化之程度,以便完整的評估,做為治療計畫的參考。

依據中國 (PRC) 官方數字,2007 年時,中國至少有 1.20 億 (120 Million) 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全台灣約有三百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當中有三分之二不知自己為B肝帶原者。因為人們對於B型肝炎的傳染方式常不了解,或對B型肝炎有錯誤的關念,因而B型肝炎帶原者常受到『歧視』,甚或敵視,有如過去對付愛滋病患者 (HIV/AIDS carrier) 一般。

比如中國通過『就業促進法』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Law),禁止雇主岐視這種帶原者的雇用,但中國的B肝帶原者,仍然常因患這種疾病而找不到工作、或申請不到大學等。台灣在這方面的問題較少,但B型肝炎帶原者却常受到內在、或外在的種種『壓力』,諸如:

(1). 生理壓力:(a). 生存威脅:肝硬化、肝癌;(b). 生理威脅:症狀;
(2). 心理壓力:(a). 自我概念:未來、健康、事業、婚姻;(b). 家庭等自主能力、生活目標等;(c). 情緒平衡:憤怒、焦慮、沮喪;(d). 社會角色與活動;(e). 適應新的身體狀況:回診、檢查等等。

其實日常接觸,包括嬰兒餵母奶、接吻、握手、擁抱、打咳嗽、一起吃飯等等,不會傳染B型肝炎。所以B型肝炎帶原者不必隔離 (除非喜愛咬人的小孩子)。

B型肝炎帶原者應無症狀,但因上述這些『壓力』而產生一些負面的『反應』,所以B型肝炎帶原者除了需作上述的定期身體檢查及做所需治療,以防止進一步的惡化 (如肝硬化、肝癌) 外,也需作心理上的輔導 (Counseling),即在飲食上、運動上、及個人行為上,比如避菸酒、多吃深綠色蔬菜、少吃發酵食物、保持均衡營養、培養運動習慣、避免會傳染至他人的一些行為或接觸、定期追蹤檢查等,所必需遵循的個人生活方式 (Lifestyle and behavior) 的持守或改變等。

其中定期追蹤檢查最為重要,以避免轉變成肝硬化、甚或肝癌。當然一般群眾的教育,對於B型肝炎帶原者的了解,也可減輕這些患者的心理及生理負擔。

台灣有些人喜歡服用或給予『類固醇』,即俗稱的『美國仙丹』、或簡稱『仙丹』,的藥方來治病。它是種腎上腺皮質荷爾蒙 (Corticosteroid),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所有荷爾蒙的總稱,多由膽固醇演變而來,其基本化學結構與膽固醇相似,故也稱為『皮質類固醇』。

類固醇,又稱為『糖皮質類固醇』,是強有力的抗炎劑,對各種發炎反應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它能迅速減輕發炎初期的滲出、水腫、微血管通透性、白血球及吞噬反應等現象,從而減輕發炎的紅、腫、熱、痛等表現,還可抑制發炎後期微血管增生和纖維母細胞增殖,抑制肉芽組織形成,因而可抑制纖維化,減輕組織黏連及疤痕形成。

但皮質類固醇抗炎而不抗菌,可降低免疫力,有利於細菌、病毒、真菌的生長、繁殖和擴散,特別是B型肝炎病毒,一碰到類因醇,則無限繁殖滋生。廖醫師舉一個 38 歲年輕男病人的例子,這病人因忽然發生耳聾症狀就醫,醫生沒詢問病人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就開類固醇的藥方治療。針對耳聾症狀的治療本身,廖醫師以為醫生的處方是正確的,但因病人帶有B型肝炎病毒,因類固醇促使B型肝炎病毒的無限繁殖,這 38 歲的病人就因而一命嗚乎了。

服用中藥藥物,有些人會產生不良反應,其原因一般較常見於來源不明之違法使用添加西藥的中藥,例如添加皮質類固醇、消炎止痛劑、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鎮靜劑、治療感冒相關症狀成份等。依據廖醫師所知,台灣約50% 中藥,常加有類固醇,甚至廟裡給信徒祈求、服用的『香灰』,也常混上類固醇。因此別亂服藥物。其他藥物,比如『保肝丸』、『強肝丸』之類的成藥,也別自行服用,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一直是台灣醫藥界的重大課題。在早期,雖然有部分病人能在干擾素(Interferon) 的使用下,達到抑制病毒複製和肝炎發作的目標,但卻有更多的病人對干擾素沒有反應;而停用干擾素後,有一些病人甚至會出現肝炎復發的情況。又如果肝切片結果顯示已經有肝硬化,則治療上比較不建議使用干擾素,因為病人可能會無法承受。因此,近年來各種抗病毒藥物的出現,實為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帶來新的曙光。

美國 (USFDA) 在 2005 年三月核准『貝樂克』(商品名Baraclude,成分 Entecavir) 上市。依照過去一年的臨床試驗 (Cross-trial) 結果,在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 (Viral replication) 的一些活動性反應看來 (Inhibiting HBV polymerase、Reverse transcriptase activity、DNA replication 等),廖醫師指出抑制B型肝炎病毒程度最高的口服藥物即為『貝樂克』,再來依次為『泰諾福韋』 (Tenofovir)、『喜必福』 (Telbivudine,商品名Sebivo)、『干安能』 (Lamivudine拉美芙定)、及『干適能』(Adefovir)。

雖然『貝樂克』是目前最有效的口服藥物,但美國健康署 (US NIH) 圖書館的資料則指出『貝樂克』是種核甘酸類似物 (Nucleoside analogues),它的作用僅是減少患者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 (HBV) 的數量,而不能治癒 (Cure) B型肝炎、或完全消滅B型肝炎的病毒,也不能避免以後可能引起的肝硬化、肝癌、或把病毒傳染給別人;且這藥物可能引起嚴重、甚或危及生命的『乳酸堆積病』( Lactic acidosis),即血液中不正常的大量積聚乳酸,而引起的代謝性酸中毒,但臨床上尚無這類病例報告。依據梅約醫學中心 (Mayo Clinic) 的研究,長期使用這藥品對於這種病毒傳染的效用、及對肝的影響,目前 (2009年二月一日) 仍不清楚。

而其他『次之』的一些藥物,却也各有其有效的特色或適用患者。比如『干安能』 (Lamivudine) 可減低B型肝炎的惡化 (Exacerbation) 而減少死亡率,而被大家廣為應用與接受;然而,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具有抗藥性的病毒株陸續出現,產生許多新的治療問題。『干適能』(Adefovir) 的結構使它較不容易讓病毒產生抗藥性,因而它能長保抑制病毒的效果,且對所有目前已知、對『干安能』具抗藥性的B型肝炎病毒都有效。『泰諾福韋』(Tenofovir) 和『干適能』的結構相似,人體外實驗的藥效強度在同劑量下,和『干適能』一樣;但是因為『泰諾福韋』不具腎毒性,所以可以用高劑量來治療病患,且理論上會比『干適能』的效果強。

而『喜必福』是新一代的B型肝炎治療藥物,跟『干安能』的比較實驗中,兩年的治療產生了比『干安能』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更低的抗藥性、及對孕婦患者更為安全。

因為台灣是世界上肝臟疾病極多的國家,對於台美人來講,除了必需認識肝炎的傳染途徑及避免感染的方法外,假如個人不知自己是否患有B型肝炎、或是其帶原者,則必需趕緊去作檢查,以便做適當的應對措施。

假如患有B型肝炎、或者是其帶原者,則需依照醫生的指示,進行治療,或作定期的追踪檢查。醫生則依患者的感染程度、身體狀况、對藥物的反應,以及藥品的價格、治療的直接及間接費用、長期治療使用藥物的功效、缺點、或副作用等因素作全盤的考量,而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且依患者對治療方法的反應,來作適當的修正或改變等。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美生技協會舉辦DC meetup活動
美國首都法輪功學員舉辦活動紀念4・25
2024購房貸款利率下調 房價漲勢趨穩
巴爾的摩聖誕遊行 傳遞善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