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藝術消弭衝突 景美園區向巴士底歌劇院看齊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淑芬台北17日電)「台灣景美人權園區」更名「景美文化園區」惹爭議,文建會考慮改名「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希望景美園區發展成台灣版巴士底歌劇院,除活化空間,也讓藝術文化消弭政治衝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台灣景美人權園區」更名為「景美文化園區」,希望活化閒置空間,以藝術文化帶動園區發展;但此舉引發政治受難團體反彈,挺身捍衛心中的人權紀念地。

「景美文化園區」源於民國46年設立的「景美看守所」,在戒嚴時期是審判政治犯之處,57年警備總部軍法處及國防部軍法局先後進駐,81年警備總部裁撤,國防部軍法局法庭和看守所仍設於原址。

其中建於66年的「第一法庭」,就是當年「美麗島大審」審判之處,在為期9天的軍法大審中的被告有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呂秀蓮、陳菊等人,辯護律師有陳水扁、尤清、謝長廷、蘇貞昌等人,目前仍保存「第一法庭」及看守所囚禁被告的牢房硬體設施。

行政院於94年核定園區為「動員戡亂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97年更名為「台灣人權景美園區」,96年11月至97年11月期間委託由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於去年9月間主動表明不再續約。

文資處於去年11月間,以專案小組任務編組管理園區,多次召開諮詢會議,邀請地方縣市首長、地方人士及藝術家等討論,綜合多方意見進行規劃,並於今年2月更名為「景美文化園區」。

97年1月間,當年文建會主委翁金珠為推動青年音樂文化,曾花費數百萬元在園區設立音樂排練室,並設置補助計畫,受理申請;97年2月間,雲門舞集排練場遭大火,當時的文建會主委王拓出借園區閒置空間給雲門進駐排練場地,今年4月間才遷出。

文資處管理後,近期將園區場地出借給藝文團體使用,在展覽區有台師大美術系的「但是又何奈」畫展,在「第一法庭」有台北縣文史學會主辦的「台灣地方志影展」等活動。

多次停留園區觀察的文資處主任王壽來說,他發現少有民眾入園,為了不想讓園區成為「蚊子館」,希望透過活化規劃,讓園區發展得更好;且規劃的內容並沒有抹煞人權,讓更多民眾親近,反而是發揚光大人權的精神。他並說,文化政策具有延續性,讓藝術團隊進駐並非創舉。

對於改名爭議,新店市公所觀光產業課長陳麗卿表示,若能夠促進地方藝文活動發展,並受到地方歡迎,她對於名稱沒有意見。她開玩笑說,名稱若需要改,最該改的是「景美」兩字,因為「景美文化園區」行政區隸屬於新店市。

在文建會主委黃碧端眼中,透過藝術文化,可以消弭衝突仇恨,法國巴士底監獄轉變成巴士底歌劇院就是一例,她並思索名稱或許可改為「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廣納各方意見,兼融人權及文化意義。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是否能夠成為「台灣版巴士底歌劇院」,將政治衝突的歷史,昇華為兼具歷史意義的藝術文化聖地,創造台灣人權演進歷史與藝文產業發展雙贏局面,仍待觀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