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卓新論壇:定位體制財務 公營媒體發展關鍵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廖芸婕、洪肇隆台北9日電)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今天指出,國家若沒有一個有品質的媒體,將是極大損失。多位媒體負責人和資深媒體人都認為,公營媒體發展,定位、體制和財務是關鍵。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中央通訊社共同舉辦第四場「卓新論壇」,上午進行「後新聞局時代廣電政策」系列,由陳世敏擔任主席,與談人針對「公營」廣播電台、通訊社應何去何從,展開熱烈討論。

前中央社董事長蘇正平認為,應由法律層面先釐清「公營」、「國營」與「公共」媒體定義。由於立法者觀念的混亂,過去在公共媒體的權力運作、董監事指派的相關立法上,無法充分體現公共媒體應有的精神。公共媒體除應彰顯定位與公共性,財務問題也值得探討。

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認為,組織再造後的管理者不重要,如何看待公共媒體的本質才最重要。他視法新社為通訊社中較具公共化的代表,期望中央社也朝公有、公共的體制努力,成為公共化的標竿。

公共媒體應扮演公共領域的討論平台與獨立中介的角色,黃肇松希望能提高專業方面的營收,達到自給自足的效果;此外透過法律與制度來保障新聞獨立與專業,也十分重要。

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高惠宇指出,台灣媒體從政黨控制解放後,一下子就跳到財團掌控環境中,壓縮了公共媒體發展的空間。

她認為,在社會對國家認同的歧異下,也難以產生英國BBC這類的大媒體,公營媒體每天必須在「配合政令」、「爭取受眾」、「維持補助」、「發揮創意」等理念間掙扎以求生存。高惠宇以央廣為例,提出網路廣播或公辦民營的新選項,或許能以更省錢、效率、多元的方式維持生存,繼續為台灣發聲。

前央廣董事長鄭優說,公營媒體的影響力已經明顯下降,此時應該找出其獨特定位,憑藉專業,勤加耕耘,滿足社會大眾需要,才有存在的價值。

體制問題不大,真正值得探討的是如何經由妥善程序選出最理想的董事會成員與執行長人選,並明確劃分其彼此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鄭優認為,確保新聞專業,不能只靠複雜的制度設計。

公共電視研究員程宗明以英國、德國、日本與加拿大為例,解析公共媒體的治理經營架構。認為若要維繫公共媒體與政府施政連動,而又不誤入政府干預媒體的困境,就要仰賴公開的立法程序。

法新社前駐台辦事處主任楊欣欣認為,在台灣,公營傳媒有其存在的必要,應確保媒體在商業競爭中,能在沒有盈虧壓力、不受政治干擾的情況下,持續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責任。「公營媒體也不能只在國內打轉,更要向國際發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