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莫將統計資料當作宣傳工具

何清漣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5月15日訊】今年線民針對中國統計資料的質疑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枯燥無味的統計資料之所以成為“公眾話題”,不是因為這些統計資料鼓舞人心,而是這些資料透出的明顯虛假。

第一波質疑針對國家統計局,因該局2月26日公佈的2008年全年稅收總額與財政部稅政司公佈的全年稅收總額相差3,600多億元;第二波質疑針對4月 9日該局公佈的2008年城鎮職工平均收入2.9萬元,民眾大都感到這一平均收入明顯高於自己及周圍人群的實際收入;第三波質疑針對去年四川大地震中死難 學生的數字迷宮。僅譚作人、謝貽卉的《公民獨立調查報告》報告中,就指出四川省教育廳曾公佈過三套不同的統計資料,這還不包括四川省常務副省長魏宏 2008年11月21日宣佈的“在校師生死亡總數為19,065人”、後宣佈為口誤的那一次。

統計資料只是衡量社會經濟狀態的量化指標,原本用途只是作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在民主國家,對它的關注從來就不像中國這麼高。但在中國,由於統計局被當局錯位地賦予了宣傳功能,造假就成了中國統計資料擺脫不了的宿命,對統計資料的質疑才會如此一波接一波地出現。

對四川大地震中死難學生數字的可能瞞報,時論很清楚地指出這是出於四川地方政府規避責任、減少賠償等政治經濟需要。但對於國民收入為什麼一定要採用“平 均收入”這一口徑,除了專業人士之外,公眾只是感覺到不對,表示質疑,很難掰扯明白。本文以此作為切入口,指出統計資料承擔的宣傳功能“妙”在何處。

國家統計局將高、中、低收入一鍋煮、社會福利計算在內、並且遺漏了幾乎占就業人口三分之一(不包括私營企業從業者及個體工商戶在內)、將失業人口排斥在外的“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要害在於通過模糊一些關鍵性的指標掩藏真相:

第一,它可以掩蓋中國收入差距過大這一事實。中國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不僅體現在財富佔有的不平等(約占全國家庭總數0.4%的150萬個家庭佔有中國財富總量的70%),還體現在巨大的收入差距上(2007年的基尼係數為0.48,遠遠超出了國際警戒線)。去年以來,多個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都表明,目前一些行業管理層和普通職工的收入差距達15倍,有的甚至高達30多倍。即便是在收入高的壟斷行業,普通職工也沒能“搭便車”獲利。以北京網通、北京電信為例,有媒體曾披露,一線裝機職工的月工資約為700~800元左右,僅比2006年7月北京實施的最低工資下限640元高幾十元而已。

第二,它模糊了收入分配的流向。大多數網路留言都闡述了一個事實,即留言者的收入遠遠低於職工平均工資數。那麼這些“增長的收入”究竟流向何處?有據可查的流向有兩條,一是流向壟斷行業,即幾年前新華社曾大張旗鼓地聲討過的“特殊利益集團”。據官方統計,目前中國的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 供應、煙草等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卻相當於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顯然,這些行業是工資增長的支柱,是它們支撐著中國職工工資的“增長”。

其實,今天的國民受教育程度較毛時代要高得多,用這類有意模糊收入差距嚴重性的資料來糊弄公眾,作用顯然有限,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而用來做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據”,不僅無法矯正時弊,反而會導致政策的短命化與行政能力的弱質化。比如去年的“兩稅合一”政策、以農民土地承包權流轉為核心內容的“新土改”政策,因為錯估時勢與實際情況,其命運都與“王莽新政”相類,出臺不久即告夭折。而4月開始實施、用來證明中國已成為經濟強國的“人民幣國際化結算試點”政策,它那還未啟航就告沉沒的命運,更是成為一個錯估本身實力的笑柄。

為了減緩經濟危機的衝擊,中國領導人呼籲要以信心攻堅克難。但是,信心不是依靠謊言打造出來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琉斯有言:“對於事實的健全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中國政府依靠編造統計資料來打造信心,只會弄巧成拙。因為謊言不斷被戳破的結果,是政府失去誠信,國民失去安全感。

──轉自《華夏電子報》(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何清漣:中國經濟立足在發展的死穴上
何清漣:一份「文革」時期的人權紀錄
何清漣:中國大陸已進入社會反抗高峰期
中國自由文化獎經濟學獎何清漣致謝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