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美中新一輪經濟政策角力

劉孟奇

標籤:

【大紀元6月12日訊】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在6月1日展開中國的3天訪問,拜會中國產官學界代表。北京新華社形容這是蓋特納的「認識之旅」,而香港《大公報》則突出報導,蓋特納在向媒體簡介此行目的時,特別強調他不會繼續外界形容的「抱怨式外交」策略。

中文媒體會對於「抱怨式外交」特別敏感,當然是因為美國在這幾年以來,經常針對人民幣匯率、貿易赤字問題對北京施壓,而蓋特納在上任之前,甚至以「匯率操弄」的強硬字眼批評中共。因此,當蓋特納在記者會表明自己不會再針對匯率問題對中國「抱怨」時,不少中文媒體不免覺得「風向似乎有所改變了」。

事情真的如此樂觀嗎?事實上,如果我們看美國《華爾街日報》在5月29日針對此次蓋特納出訪的報導,所用的標題是:「美國將敦促中國多買,少儲蓄」(原文是:U.S. to urge China to shop, not save)。《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將「鼓勵北京,針對醫療照顧、退休、社福、教育等方面,提供更慷慨的公共支出,以說服中國民眾,現在的消費不代表以後會受苦受難。」

簡單的說,美國所以強調不會在目前對於人民幣升值施壓,主要是因為美國需要中國在這個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渡過的節骨眼上,繼續購買美國公債。而既然短期內維持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利益,美國當然樂於做個順水人情,表明不會對匯率問題「抱怨」,也給北京當局一個面子。

但是在長期而言,美國既要面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長期經濟不景氣,與棘手的失業問題,同時更要避免這次經濟危機的禍首元兇—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嚴重失衡—造成歷史重演,當然不可能對「中國只賣不買」的問題置若罔聞。只是現在美國已經把施壓的重點,從名目面上的匯率高低,轉移到更為實質性的「中國人為什麼不敢買?」的關鍵問題。

「中國人不敢消費」的問題核心,當然就在於中共在國家治理上失職,一方面造成一個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壟斷型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未能用心建立一個能協助公民取得基本能力與抵抗意外風險的社會機制,而「一胎化」政策更使得退休及醫療問題成為廣大家庭的心頭重擔。從這個角度來看,當美國說「不再抱怨」匯率問題之時,其實也將經濟政策的角力重點轉移到中共最不願被觸及的「內政問題」之上。往後發展如何,顯然很值得注意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孟奇:誠實的紅白,造假的京奧
劉孟奇:奧巴馬上台 美中貿易山雨欲來
劉孟奇:什麼是「好工作」?
劉孟奇:「中國救星論」的迷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