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亞洲各國政經差異大 亞元整合長路漫漫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高照芬台北8日電)央行總裁彭淮南再提出成立亞元主張。亞洲各國政經差異懸殊,經濟體有大如中國及日本,小如緬甸,且國際強權美國態度至於關鍵,區域政治尚有不確定性,亞元整合仍是漫漫長路。

彭淮南昨天獲頒台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致詞時指出,亞洲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若能建立共同通貨區,像歐元一樣,使用亞元(Asian dollar),可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成長,亞洲小型經濟體的貨幣可免受國際禿鷹攻擊。彭淮南一席話引起廣泛討論。

事實上,早在10年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尚未爆發前,「亞元」概念的前身──亞洲貨幣單位(ACU,Asia Currency Unit)由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曾任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經濟顧問)提出。

它是一種表現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值的貨幣單位概念,以東南亞國協10國及中日韓三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貿易規模等指標加權,制定一個「虛擬貨幣」,主要目的在協助發展區域內債市,促進亞洲各國的貨幣合作。

2006年4月,亞洲開發銀行再提出制定「亞元」概念,5月初在印度召開的銀行年會上,重新討論「亞元」面世的問題。但此一倡議未獲美國支持。

亞元發展至今,諸多困難,充其量只是一個發展中區域貨幣的構想。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認為,亞洲各國經濟及政治差異性頗大,經濟體有大如中國及日本,小如緬甸、柬埔寨者,使得「亞元」整合困難重重!

他說,亞洲區域單一貨幣的形成,必須涵蓋中國及日本兩大經濟體;但如今人民幣仍不能自由兌換,日本也難以犧牲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將貨幣(利率及匯率)決策自主權拱手讓人,均增加「亞元」整合的困難度。

他說,回顧歐元的成立,先由歐洲共同市場、歐盟,再發展至歐元區,成立歐元;其間英國退出歐元區,由政經文化發展較相近的西歐各國共組歐元,固然西歐各國政經文化相近,但歐元的整合仍歷經了漫長過程。

他認為,未來倡議「亞元」的聲音將會陸續發酵,尤其是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力轉弱,美元做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近來廣受討論,亞洲區域單一貨幣「亞元」整合議題受到關注。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衡表示,雖然東亞及亞洲各國已簽立多份多邊換匯機制,但要達到如同歐元區,成立關稅同盟,進一步達到貨幣整合,形成「亞元」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其中,不容忽視的議題是世界強權如何看待亞元的形成?

趙文衡說,美國是東亞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也是東亞各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元更是亞洲各國對外貿易的支付工具。因此,美國對東亞貨幣的整合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性。

他表示,過去美國曾阻止亞洲貨幣基金會(AMF)的成立,以及亞洲貨幣單位(ACU)的建置,因此未來「亞元」的形成,美國的態度十分關鍵(AMF至今遲遲未成立)。

除了國際強權對於亞元的態度、亞洲各國經濟差異性大之外,亞洲區域政治仍有許多衝突性存在,緬甸由軍政府統治,台灣與中國關係近來雖已和緩,但雙方關係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這些都使亞元整合蒙上陰影。

亞洲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是否一如彭淮南所倡議,建立共同通貨區,像歐元一樣,使用亞元,免受國際禿鷹攻擊,可能還需10年、20年,甚至30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