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耕身:洛陽高考移民從潛規則到反規則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2日訊】對於洛陽的一些高考生來說,「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遠沒有去重慶上高中重要。

  《中國青年報》以「洛陽:高考移民成公開產業」為題報導,《洛陽晚報》上不時出現一些小廣告,為外地的私立中學招攬生源,口號是:「到重慶上高中,考大學更輕鬆」,「選新疆高中,考名牌大學」等。國家規定,在某地參加高考的必要條件是當地戶籍和學籍須滿3年,但記者暗訪發現,打廣告的這些學校,個個「靈活」得很,它們有辦法遷移戶口,甚至能買到戶口,「這邊戶口和學籍都不動,那邊辦新的」。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一位工作人員說:「(每年都)有一部份孩子,人家在外地高考——你知道,『高考移民』,哪個學校沒有?」

  以「你知道」開頭的一種世事洞察的語氣,指出的是一種讓人痛心的醜聞氾濫。而正如你也知道的,每年一度的高考,已成為媒體恆定的新聞富礦。今年以來,已有「跨國高考移民」案、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重慶31名考生違規更改民族成分事件等。但這些仍只是「突發新聞」。當成為公開產業的「洛陽高考移民」驚艷亮相,你同樣知道了,作為一種常態醜聞,它其實早已有之。雖然你不能確定,它開始於何時,卻讓你明白地知道,有一種作假與舞弊,像一種不祥的命運,一直與高考招生如影隨形。

  在洛陽成為「公開產業」的高考移民,對應著重慶失序的高招監管。若說此前曝出的重慶31名考生民族成分作假事件,一度讓人驚嘆作假的規模之大,作假醜聞在高考史上所罕見,那麼此次高考移民事件,則讓人感慨在作假這樣一條恥辱的利益鏈條上,多個部門「配合」之密切。

  據報導,對正在洛陽熱火朝天招生的重慶賽德、純陽等學校,早在2007年,曾因違規辦學和違規招生受到查處,但「兩校依然我行我素」,以致在被查處的當年「又有421名學生在渝參加了高考」。所以如此,因為「它們的做法,曾經得到重慶市萬州區教育、公安、工商等多個部門的『配合』」。在今年洛陽招生中,賽德一位牛姓老師向記者展示了幾十名河南學生的重慶身份證和戶口頁。上面顯示,很多學生在相同的時間,都以「上學」為名,由重慶市某派出所的同一個民警經手辦理了戶口遷移。牛老師自豪地強調,「每年給派出所分二三十萬元的管理費」。

  真的很遺憾,我們又發現了在考生民族成分作假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公安部門。因為「你知道」,更改民族成分必然要通過公安戶籍管理部門,至於轉戶籍或偽造戶籍,沒有戶籍管理部門的「配合」自然難以實現。至於教育、工商等多部門的「協同作戰」,當然也不可或缺。因此不論是民族成分作假,還是高考移民,都表明在貌似嚴密的制度防控中,總有「百密一疏」之處,於是也就總有一個制度後門為錢權者所用。因此,面對高考舞弊,永遠別說黔驢技窮,世事總是黯然地提示我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高考制度被視為維繫起碼公平的脆弱年代,愈多的高考舞弊是高考公平不能承受之重。當我們得以進一步翻檢相關舞弊案的生髮機理,所能看到的,是權錢取代了既有的制度及公平規則,使原來以為不足為外人道的、潛伏的錢權規則,一躍成為了顯規則,或「反規則」。所謂反規則,是中央黨校專家新近的創造。相對以往所說的潛規則,反規則是公然藐視和摒棄一切規則,表現為一種不顧一切的、赤裸裸的功利行為。

  這正是一系列高考醜聞的特徵。重慶31名高考生違規更改民族成分事件,對應著31個在當地「有權有勢」的家庭;前不久媒體熱炒的享受浙江高考航海模型加分的學子,被指多來自權勢家庭。在這些事件中,權力就意味著加分,意味著這些高考生可以憑空比別的孩子「多收三五鬥」。至於「洛陽高考移民」事件,包括此前的「跨國高考移民」事件,則無異是金錢與權力媾和的醜陋展演。在這裏,金錢可以搞定一切:公平是可以被改寫的,規則是可以被重設的,權力都是可以被買通的。「高考移民」成為權錢階層的特權,也就不足為怪了。

  越多的高考舞弊,意味著在教育資源的消費上,一個規模化、公然的權錢壟斷階層正在形成。這樣一種反規則的權錢規則,正是今天所有高考生不得不面對的不祥的命運,亦正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教育與未來所不得不面對的不祥的命運。

  那個叫權力的孩子,「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但你出走得太遠,還能聽得到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轉自互聯網論壇﹐未經本站核實

相關新聞
楊耕身:在與權力分庭抗禮中獲得媒體尊嚴
楊耕身:「欺實馬」社會如何遠離仇富陷阱
大陸人致港人:打持久戰中共必輸無疑
美退出萬國郵政聯盟 中國小賣家面臨被清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