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小歡:建美國大業

蘭小歡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9月30日訊】數字1:1985年到2007年,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人共計51453人,90%以上都留在了美國。同一時期,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台灣人共計20373人,一半以上都返回了台灣。在我們的近鄰中,從美國回國超過半數的國家還有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的學生70% 以上畢業後都回國了。而和我們一樣同樣不回國的留學生(停留率在75%以上的)來自:印度,伊朗,俄羅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以及其它前蘇聯國家。每次說到這個,我都忍不住感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而且,人才的競爭是全球性的。那些沒留在美國的人中,也不是人人都回到了中國,去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的也不在少數。

數字2:在2006和2007年,美國培養的博士生中,中國人占10%;英國所有在校研究生,中國人占6%;日本所有在校研究生,中國人7%;加拿大所有在校研究生,中國人6%。

數字3:在2006年所有拿到美國理工科博士學位的無論美國還是外國學生中,如果我們數他們畢業的本科學校,清華第一,北大第二,韓國的首爾國立大學第三,然後才是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大學。換句話說,以新畢業的美國理工科博士人數論,清華和北大領跑全球。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前十名至少還有中科大。

(對數字來源感興趣的朋友,見文末)

總結起來就是:好萊塢應該為中國國慶拍一部獻禮電影,就叫《建美國大業》。與如此大規模的外遷相比,《建國大業》的演職員名單中的外籍軍團,實在不值一提。國慶如果整個「人才方陣」,聚集所有在中國出生的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那肯定是個大方陣,大外籍專家方陣。

不調侃了,說幾句正經的。

1. 最重要的:我相信人有自由遷徙的權利,所以選擇住在哪裏不能成為道德評判的理由。當考慮所謂「國家培養他們的支出」的時候,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國家的錢是哪裏來的。況且與那些可憐的支出相比,這些人後來對中美合作以及其它種種方式對中國GDP的貢獻,恐怕遠勝。

2.有人問我,這麼高的停留比率和20年前某件事有沒有聯繫。從數據上看,恐怕關係不大。1987年和1988年在美國畢業的中國博士生中,停留比率已經在90%以上了。從那以後,這比率一直在90%以上,浮動不大。近年來出現可喜的下降,最後一年可得的數據是2006年,停留率到了88%。

3. 無論從發表科研論文還是專利申請上,這些人對美國科技進步的貢獻巨大。這還不算他們的子女未來可能做的貢獻,因為我有理由相信他們子女的平均教育水準一定遠超美國的平均教育水準。

4. 中國在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算所有人都毫不考慮自身利益,只在乎科學研究,中國仍然不能提供相應的科研條件。今天的科學研究很昂貴,離開錢和設備,科學家和工程師只能去賣雞蛋。中國現在總體的研發支出水平已經是世界第三,每年都以千億美元計。而從我知道的來美國招人的單位所開出的條件也在不斷改善,有理由相信未來這個停留比率會下跌。

除了錢,還有人。今天的科學研究已經不是單兵作戰了,都是團隊合作,分工很細。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人數已經從1988年的3人漲到了2005年的4.5人。而從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看,一篇論文作者人數在10人以上都不罕見。離開了美國的科研氛圍,想回國組建團隊,難度很大。

5. 雖然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跨機構甚至跨國的科技合作已經越來越多。而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從1988年的521篇漲到了2003年的2828篇,漲了5.5倍,這和留美人員的增多密不可分。但同時也應該知道,同一單位內的合作仍然是主流,別說是跨國,就算在同一國家,離得遠了交流起來也畢竟不便。每一篇發表的論文下面不止有作者的名字,還有作者的地址,名字不僅比地址多很多,名字數目的增長率也比地址數目的增長率快很多,這充分說明同一機構內的合作不僅是主流,而且還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人才是科技進步最重要的,把用美國人民的錢培養的人挖回去,是非常划算的買賣,可惜美國縱有千般不是,停留率還是一直堅挺。不能要求人家沒成為落葉之前就歸根吧?

◆數據來源◆

數字1和3:有興趣的可以google 「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這是美國博士生的普查數據,極度靠譜。有年度報告,你可以在2006年的PDF年報中搜索「china」和「stay」,能看到些數字。但我說的數字你看不到,這些都是根據機密的數據庫中的數據直接計算得出。

數據2:googl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這又是每兩年將近千頁的報告。涵蓋美國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和相關的國際比較。我說的內容出自2008年卷的第二章,關於高等教育的。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海外留學生澳洲永居夢想成空
中國留學生:海外得法經歷
在法中國留學生買賣文憑案調查出結果
《紐約學術論壇》25日開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