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WCC-3 台學者籲加強科學與政策連結

標籤:

【大紀元9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4日專電)全球150多國專家和政府代表本週在日內瓦討論整合氣候資訊,以利調適氣候變遷。台灣與會學者表示,當氣候變遷已成日常生活,科學界和政府、社會應更緊密連結因應。

關於氣候變遷,雖然科學界包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早已提出大圖像和大趨勢,但在較小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氣候變遷的現象和效應究竟如何,全球目前仍缺乏整合的資訊體系。

世界氣象組織(WMO)主辦的「第三屆世界氣候會議(WCC-3)」就是企圖解決這個問題,昨天宣布邁向建立一套「全球氣候服務框架」,希望使各國各部門未來有充分的氣候資訊作為決策依據。

台灣有四位學者以非政府組織成員身分與會,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周仲島接受中央社訪問說,氣候變遷問題涉及之廣,許多國家紛紛調整政府組織架構來更全面地因應,台灣也應該朝這個方向走。

他表示,台灣的中央氣象局絕大多數資源都已投入在短期天氣預報,但面臨有異於歷史經驗的氣候變遷,一方面必須加強氣象科學能力,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二方面,如何利用資訊來制定調適策略,應該要成立一個單位來專責,而不是各單位零星重複做。

一般人熟知天氣預報,但這次會中重視氣候預測,也就是預測較長期的大氣變化過程。周仲島說,以往的氣候預測是依靠過去的統計,但在氣候變遷下,過去已不足以預示將來,而必須更依賴電腦數值運算的方式,氣象局正推動計畫,希望把數值預測能力從星期推到月、季、年。

周仲島說,除了政府須大力投資於氣象科學,從政府到民間各部門提升氣候意識也很重要,「他們必須有能力運用這些資訊」。這也是WCC-3的重點之一,即發展對使用者友善的氣候產品,建立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建立橋樑。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國際處處長趙恭岳說,不久前人們還可能以為氣候變遷只是科學家研究的題目,但它已愈來愈成為日常生活。

例如莫拉克風災後,台灣社會意識到「極端天候」,所謂極端是大異於以往經驗,但「如果極端不再是極端呢?」趙恭岳說,當原本200才會發生一次的事,變成20年甚至兩年就發生,人們將不得不時時關心這生死攸關的事情。

事實上,莫拉克風災在大會第一天就曾被與會者提出作為極端天候的案例。身兼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象災害防治組召集人的周仲島表示,這次台灣團也攜帶了關於莫拉克風災的小冊子,提供給各國代表。

他說,「我們這麼慘痛的經驗,如果不能讓別人了解作為參考,來避免類似災難,就太可惜了」。

周仲島說,從WCC-3感受最深的就是:氣候已不只是科學問題,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科學家不能再停留於象牙塔,「而應該有效率地整合氣候資訊,讓它們對國家、社會、人民有用,減輕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

對於這次大會結束後要進行一系列準備並預計在2011年的WMO大會通過的全球氣候服務框架,周仲島表示,目前其細節還不清楚,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或WMO的會員,參與還需要一些努力及突破。

相關新聞
世界氣候會議登場 整合資訊適應氣候變遷
台學者:氣候變遷造成莫拉克風災嚴重
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
人類想救地球卻不願改變生活方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