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
美國宇航局8曰5日報告說,「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土壤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對生命有害的物質。土壤中可能存在高氯酸鹽,如果確認這種物質存在,就表明火星生態環境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惡劣」得多。
(大紀元記者李天宇編譯)美國航空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7月31日星期四證實,根據對六月份由鳳凰火星登陸器在火星上發現的冰塊分析,水確實在火星上存在。在這之前,水在火星上存在的證據都是間接的。那是基於從鳳凰火星登陸器的著陸點對附近一個斑點地域拍的照片與從一壕溝中看到的樣子不同。
歐洲太空總署今天表示,歐洲太空總署發射的太空船「火星特快車號」將大膽飛越火星的衛星─福保斯,希望能一探它謎團似的表面、溫度以及它過去的地質特徵。
965年人類首次發射探測器探索火星,但沒有任何一塊岩石能值40億英鎊,但如果這塊岩石來自火星,為了能將它成功帶進地球,就絕對需要40億英鎊。
根據學者針對火星神秘海洋進行的最新研究,水覆蓋了火星南部表面數百萬年,有助於創造理論上能夠孕育生命的環境。
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在火星上找到生命體存在的證據,歐洲宇航局14日公佈了一組抓拍火星表面的高清晰照片,這是由歐洲宇航局「火星快車」拍攝火星上被稱為「艾徹斯查斯馬(Echus Chasma)」 峽谷的壯觀風貌,科學家認為,火星峽谷與美國大峽谷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所有圖片:歐洲宇航局(ESA)網站)
美國宇航局望遠鏡發現一個123億年前的「恆星工廠」,年產4000顆恆星的星系,科學家把它取為「嬰兒潮」星系。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26日公布火星探測器「鳳凰號」所蒐集到的火星土壤分析結果,發現火星北極地表的土壤呈鹼性,但非強鹼,而且富含植物所需的多種礦物養分,意即火星土質顯然相當好,甚至好到可以種蘆筍。
6月20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宣佈,「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在著陸地點附近挖到的發亮物質是冰凍水,這是人類通過探測器在地球以外首次獲得冰凍水樣本,也因此證實火星上確實存在水。
〔自由時報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去年8月發射,上月25日降落火星北極的探測器「鳳凰號」,19日晚間傳回影像,似乎證實當地地底下埋藏冰塊,令科學家振奮不已。這也是首次有證據顯示,一心尋找火星水的鳳凰號,5月間登陸的位置是對的。
美國太空總署指出,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機械臂所挖掘到的一小塊粒狀物,在四天之後突然消失不見,科學家認為,這肯定是冰,因蒸發而消失。
科學家昨天說,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鳳凰號」火星登陸探測器已挖起少許土壤,朝蒐集土壤樣本以尋找冰|以及探究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邁出第一步。
美國航太總署的火星探測器、鳳凰號,26日在火星的北極成功降落,並傳回了第一手的畫面。
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鳳凰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北極附近,並開始傳回照片後,探查火星北極地區是否曾有微生物的具有企圖心行動今天已經展開。
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探測器Phoenix澳東時間5月26日上午登陸火星後,澳大利亞外太空跟蹤中心將扮演一個關鍵角色,負責在第一時間接收從火星發回地球的圖片,然後轉發到美國加州太空控制中心。
美國科學家們通過分析美國宇航局奧德賽火星探測器(Mars Odyssey)上的熱量輻射成像系統(THEMIS),發現火星上許多地區有鹽存在,表明這些地區曾經存在豐富的水資源,這也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提供了證據。
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近日報導,火星勘測軌道器拍到的一張隕石坑的照片,看上去像一隻一眨不眨的藍色眼睛。
據美國太空網披露,美國宇航局在「火星偵察軌道器」 (MRO)上的「高分辨率圖像科學試驗」(HiRISE)拍到的最新圖片顯示,火星形成初期的一個隕石坑可能是曾經適合生命存在的湖泊。
美國宇航局的一個航天器在環繞火星的軌道上,有史以來第一次拍攝到火星北極附近發生山崩的圖片。
天文學家們目前正密切觀察一個即將撞擊火星的小行星。假如小行星和火星這個紅色星球相撞的話,時間可能在一月三十號。 (w2008-01-07-voa47.cfm)
台北市立天文館今天指出,2008年的象限儀座流星雨將從一月一日持續至五日,國際流星組織預測極大期發生在一月四日下午二時四十分,雖然跨年夜難見流星劃過天際,火星倒是高掛天空,天文館建議民眾在跨年倒數計時,抬頭仰望天際,即可見火星如電燈泡般高掛在天空迎新。
科學家在分析檔案資料後今天說,一個足球場般大小的小行星,明年元月三十日撞上火星的機率已增至二十五分之一。
美國大空總署(NASA)研究人員說,一顆小行星正逼近火星,有機會於下月30日與火星相撞。
(大紀元記者翁玲編譯)自從10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高級工作人員約翰斯頓揭露NASA保守了近40年的秘密:月球上存在人類建築遺蹟,宇航員在當時已經用相機把它們記錄下來,但NASA要求他損毀這些照片後,再次喚起人們對NASA角色和作為的思考。
香港中通社報導,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專家近日透露,中國自行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將搭乘俄羅斯的火箭,於二零零九年十月發射升空,與俄羅斯的探測器共同完成對火星環境的探測任務。
美國太空總署官員表示,發現號太空梭今天清晨成功脫離國際太空站,展開返回地球旅程。
(大紀元記者孟倫、魏德綜合報導)人類在過去50年的太空探索行動中,包括太空服裝在內的太空技術日臻成熟。從1935-1936由美國熱氣球專家馬克‧瑞吉(Mark Ridge)發明的第一個全壓力高空服-「馬克瑞吉服」(Mark Ridge Suit),到1958-1959年美國空軍測試太空船外和月球表面行動服裝,這個測試結果導致了後來更為精緻的設計和成功用於月球...
太空科技一般來說,至少還是能夠說明一個國家在火箭推進這方面的技術能力。但是這一次中國發射的「嫦娥一號」探月計畫卻沒有表現出這一點來,為什麼呢?
(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綜合編譯報導)50年前,蘇聯史波尼克號(Sputnik)衛星開風氣之先,搶在美國之前發射升空,風光十足;如今風水輪流轉,眼看著中國也可能搶在美國再次探月之前,先行登陸月球。隨著冷戰時代結束,美蘇當年的太空爭霸戰喘息了好一陣子,但是現在新一波的太空爭霸似乎又將浮現世界舞台。
(大紀元記者魏德綜合編譯報導)由美國火星探測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MRO)發回的全新高精度圖像顯示,先前科學家認為在火星表面上曾經有水流動從而造成「明亮」沉積物的判斷可能有誤,這些「明亮」沉積物事實上是因為干地的滑動而形成的。
共有約 332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中共防長董軍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晤期間,雙方就兩個熱點問題各執一詞,不點名地互相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