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存摺
人們起爭執的動機各有不同,例如:為了獲得資訊、理解不同的觀點、改變對方的想法、傷害對方的感情。我們參與爭執的原因不一定要跟對方一樣,但彼此的動機應該能夠接受,但...
我認為所謂的全力以赴,是指在過程中認真付出,同時平心接受最後的結果,這樣才算是「全力」。進展順利的時候盡情狂歡;進展不順利的時候,也要正視隨之而來的痛苦,連同失敗後的衝擊充分接納。不迴避、待到落幕的最後一刻,這樣一來,才能毫無遺憾重新出發。
我覺得大家好像替「三」這個數字套上了框架。可能是因為我們很習慣三局定輸贏,所以只要超過三次就會強烈認定:「已經到底了!」有些事情對方一次就改得過來,也有些事情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調整,每個人都不一樣。這不是我能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那個人的能力,但我卻照自己的意思判斷並劃清界線說:「同樣的話不要讓我說三次。」
曾經有一次,我被問到很多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應該要回答,表現出不悅,還是直接忽略呢?雖然很想向對方表明他的問題有多唐突,可是今後還要繼續相處,而且對方又是年紀大十歲的前輩。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呢?
想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記得「先微笑」。笑臉是世界的共通語言。微笑能創造一個讓雙方都能感到安心的空間,你會更容易與人交談,人際關係和生活都會開始進入更好的方向。
光靠說話要使人折服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不先了解別人就一個勁地說話,很有可能誤踩地雷。聽別人說話是在蒐集資訊,藉以了解對方是怎樣的人、心裡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藉由聆聽,我們能更加了解別人要的是什麼,也更有機會拓展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在現今的全球企業環境裡,會遇到不同文化的人,與來自別的文化的人交流時,試著多看、多聽、少說。掌握聽了再開口、學習後再行動的原則。不僅僅成為一個平權式或階級式的領導者,而且你必須兩者兼顧。
一本書我們為什麼要翻20頁才真正進入正題?一支影片為什麼要先看30秒空洞無物的廣告之後才開始?如果我們能從任何一場Podcast、產業會議、講道或網路視訊會議記住一個觀念、趣聞、訣竅、建議、笑話、數據、見解,那就謝天謝地了。
在商業和社交互動中,通常會期待人們能用愉快和積極的態度來創造良好的互動,當我們實際上並沒有那種愉快的感覺時,就會產生壓力或負擔,這就稱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情緒勞動還包含壓抑真實的感受,目的是讓消費者或顧客有良好的體驗和感覺,讓工作能順利達成,同時保住自己的飯碗。
在表達自己意見時,不要用「但是」來做開頭,改用「而且」吧!當對方聽到「我非常認同你以客戶利益為優先考量的想法。」的時候,應該會很高興情況往自己預想的更推進了一步
我問過老婆,在認賠出場後,我有什麼改變,她說我不會像以前那樣常常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且很容易被小事感動,變得很愛哭。用一句話來說,我變得更懂得同理和憐憫。有時候在路上開車時會遇到一些不太親切的人,他們就像後面有人在追一樣,狂踩油門、速度快到很危險,以前的我看到他們就會咒罵說:「那種人就是要出過車禍才會學乖!」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我會祝福他們能脫離不安,找回內心...
經營一份事業,先想辦法步上軌道固然重要,但不表示以後會永遠不變。只要在不影響核心主軸的前提下,你可以呼應顧客當下的需求做滾動式調整。然有時候我們的確可以靠自己想到新的事業點子,不過以忠實粉絲為目標對象的事業模式,具有經常在客戶身上發現新靈感的特徵。
來自顧客的支持、愛戴、鼓勵可以帶動業績成長,但在此之前,最重要的仍是要主動提供情報,然後徹底了解你的客戶,懷著送禮的心情來打造你的商品。
一項成功的事業與粉絲人數其實不成比例,甚至會出現「粉絲越少其實更賺錢」的情況。不管是創業還是經營副業,所有事業的成功關鍵皆在於,是否能夠吸引即使商品價格高昂,依舊願意掏錢購買的「忠實粉絲」。
許多人認為,「業務力」是業務人員追求業績的能力,但除了在學校要看分數、在職場要看績效,其實,在人生各階段與各方面,都跟「業績」有關。
注意性格長處你就會喜歡上自己。會喜歡自己的人,能夠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且,當你告訴對方他的長處,相信那個人也很有可能會對你抱持著好感。
編者按:不是你缺乏挑戰舒適圈的勇氣,其實是環境不給力!全面剖析Google等全球大企業運用於團隊的「心理安全感」,變成家庭、學校、職場都適用的「高效成長法則」,讓個人勇於表達、不怕犯錯,激發潛能活出人生新高度。
日常生活中,不論在家庭、職場、學校等各種場合的人際關係,難免會遇到和自己合不來的人,而且有些人還特別「難相處」。如果自己情商好一點,或許會想是彼此成長環境的「差異性」造成的,並非對方真的有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差異造成人際摩擦呢?
經營社群平台,首先該做的,不是發一篇精彩的貼文,而是要「增加追蹤者數或好友數量」。坦白說最重要的是:「踏實地追蹤、按讚、留言,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而採取的行動」。
有些人十分推崇社群網站,他們認為,智慧型手機裡儲存的電話號碼越多表示自己越厲害,不僅加入所有社群網路平臺活躍其中,還抽出時間參加許多聚會、到處露臉。這方面我是絕對跟不上的,但換個角度來說,我也有點羨慕。要到處參加活動,就必須非常勤快,而這份勤快就是最令人羨慕的地方。
坐在回家的計程車上,周祺戴上耳機,癱在後座上,一邊瀏覽著城市的夜景,一邊聽著音樂。「啊,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此刻,她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慨嘆。
人際關係會對我們的工作、人生帶來巨大的影響。換個工作,更好嗎?
必須謹守初心嗎?一定要那樣嗎?必須守護的初心是什麼?無意間看到一個有關職場的實境節目,從實習生們失誤和驚慌失措的樣貌中,我想起了二十年前還是社會新鮮人的我,那時我是什麼樣的心情?為了得到上司和客戶的認可,努力做到最好。但老實說,當時抱著什麼樣的初衷,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
在職場生活中,我是在競爭(Competition)還是爭取成就(Achievement)?過去我並未特別注意這兩者的差異,因為透過競爭取得成就,在實現成就的過程中必定會有競爭。但是接觸了領導力及組織診斷教育後,才領悟到兩者的差異,重新思考對上班族的意義。
很少有人居心不良而蓄意要傷害別人。但我們很容易感到被冒犯,往往不是因為某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這個人在你我心中引發的感覺。也許這些人的言行舉止讓我們想起有過不愉快經歷的人。也許是我們的成見影響了對那個人言論的想法。或者是對他們的意思妄下結論,而不是真正花時間去傾聽。
常有人抱怨,為什麼自己總遇不到好人?我還是那句老話,「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與其刻意去捕蝶,倒不如用捕蝶的時間種花,待到春暖花開時,自然會有蝴蝶飛舞到你面前。
真誠的人不矯揉做作,也不會人前人後不同樣,即便日常打招呼噓寒問暖,也是真心實意,所以真誠待人容易和別人交心,結交到好朋友。
「感謝之波」,要特別積極地往工作場合的同事等方向散發。所有人都將自己的出身、家庭、職場上各種事情以「光子」的形態保存著,職場則是五花八門的人們光子密集聚集的空間。
人類天生希望在不受到其他人逼迫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步調進行思考,然後再做出決定。你必須讓對方覺得他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唯有如此,他才會覺得自己能夠不受拘束地反對、猶豫、提出異議,因為你不會急著反駁他的意見。
在中國,在口罩開始缺貨的2020 年1 月下旬,某地區的藥局在通訊軟體微信上建立了「朋友圈」群聊。除了分享口罩進貨狀況、消毒水的使用方法等資訊,也有地區居民會針對藥局排隊方法和預約制等留言建議,進行熱烈討論,對於居民保留商品等要求,也能彈性應對,且疫情狀況緩和後,由於參加的人數仍超過兩百人,所以藥局持續分享優惠情報、健康資訊,通知中藥工作坊的舉辦時間等,對於...
共有約 352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