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專題
美國權威醫學期刊今天指出,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量降低,與成年發病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
(大紀元記者張妮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中藥與傳統治療糖尿病的西藥結合在一起使用,對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更好。
(大紀元記者程泰泉澳洲珀斯編譯報導)來自珀斯現代學校(Perth Modern School)11年級的吳佳敏(譯音Jamin Wu)可能只有14歲,但他已經參加了具有開創性的科學研究。 他與科廷大學的研究員們一起研究一種新藥物,為糖尿病患者以口服片劑替代注射胰島素帶來了曙光。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今天表示,正在查核尚未公布的研究結果,其中暗示,使用特定抗糖尿病藥物,會比較容易罹患潰瘍和胰臟癌。
(大紀元記者賴瑞台灣台中報導)7日為「世界腎臟日」(每年3月第2個星期四),在腎臟病罹患率居高不下的台灣,衛生署特別提醒民眾,尤其是糖尿病患,每年應驗血、驗尿一次,定時量血壓,並遵守少鹽、少糖、少油、多運動的健康飲食方式,不吃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止痛藥,才能減少腎臟病變的發生。
根據美國研究,過去20年來,賓州費城未滿5歲的第1型糖尿病患童人數大幅增加,符合整個歐美的大趨勢。
(大紀元記者郭益昌台灣彰化報導)糖尿病是慢性病,患者必須每天按時自行量測血糖數值,做好血糖監控才能控制病情,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機率。彰基醫院25日發表iPhone雲端血糖管理服務,由彰基糖尿病健康e院與業者共同開發遠距雲端照護系統,病患只需要透過手機iPhone就可以自我量測血糖,並接受個管師在遠距平台上的飲食建議。
(據台視新聞報導) 糖尿病患者未來有機會不必每天打針了!因為缺乏胰島素,或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飆高,患者必須長期吃藥,甚至注射胰島素,苦不堪言,不過澳洲最新研究發現,一種人體胰島素和蛋白質的結合方式,未來有機會將機制研發成藥物,讓全球三億多名病患,不必再挨針。
(大紀元記者張妮澳洲悉尼編譯報導)經過多年努力,澳洲研究者們終於發現了胰島素與細胞結合的機制,這或將使數十萬糖尿病患者結束注射胰島素的生涯,為口服藥品治療糖尿病敞開了大門。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從台中水利會退休的張先生,患有糖尿病十多年,左腳掌長期潰爛卻不以為意,日前經查恐轉為細胞癌,在醫師12小時手術及重建後,才免除被截肢的危機。
1名25歲黃姓女病患,長期愛喝奶茶類飲品,每天習慣喝2杯,出現左眼紅腫,以為是針眼,待視力減退後才就醫,診斷為眼中風。
治療糖尿病對病患而言是長期抗戰,必須口服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以維持身體正常運作,成為身體長久負擔。英國研究發現,籚筍可以抑制血糖濃度,甚至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或能作為對抗糖尿病的新武器。
糖尿病向來已知會增加腎臟與心血管病變風險,以及造成神經損害與視力喪失,如今日本新研究進一步發現,糖尿病患聽力受損的風險是非病患族群的2.15倍。
患糖尿病的李姓男子,血糖控制不理想,不久後出現視網膜病變,視力退化,眼科醫師提醒糖尿病患應每年定期進行眼底檢查。
含糖飲料和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升高有關,不過美國1項確認這個事實的大型研究,卻無法解開咖啡因會助長或抑制糖尿病的疑團;過去研究顯示咖啡因和糖分代謝有關。
(據中廣新聞李河錫報導)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全球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糖尿病在世界各國發生率與盛行率幾乎都急速攀升、並是導致人體失能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目前約有一億七千多萬糖尿病患,並預測到2030年時,更可能會多出兩倍病患。縣長卓伯源也指出,在國內糖尿病從十年前開始,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四名,到...
董氏基金會今天表示,每人每天主食至少應有1/3來自全穀類,不過坊間的全穀食品並不一定是全穀,可能是精製後的大麥。
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糖尿病患控糖不佳時,腸道常見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很容易跑到肝臟造成膿瘍,入侵眼睛和腦部留下後遺症。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全球有3.66億人口罹患糖尿病,且持續增加中,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更高達460萬人,平均每7秒就有1人因此過世,在台灣每天因糖尿病死亡的更有25人。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醫界提出「DM達標錦囊 糖尿病友必備妙方」,來幫助更多糖尿病病友有效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發生並破除大眾對於糖尿病的迷思。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60歲王女士有糖尿病、高血壓多年,因噁心嘔吐、呼吸喘、雙腳水腫而開始透析治療,因為貧血常吃豬肝肉類,鈣片〈U-Cal〉於每餐餐中皆服用2顆剝碎配合飯菜一同服下,但是喝咖啡或吃點心時就常常忘記服用鈣片,導致血磷值偏高:6.7.mg/dl,有腳抽筋、麻木感、痙攣等現象。
(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台灣嘉義報導)糖尿病是一般患者的終身陰影,有的雖然很小心的控制飲食,但最後還是走上截肢、失明、洗腎的命運,因此營養的調食攸關病患的健康。其實,我們有更簡單的方法。讓糖尿病友輕鬆『貼近』飲食”活動,透過獨家設計的「碗裝食物」貼圖,由病友組合出自己平時的飲食,再經營養師研判後進行「客製化」的設計調整;使病友從此吃飯不再「霧煞煞」。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報導)台灣一名13歲國一生,由於每天含糖飲料不離手,導致過胖引發第2型糖尿病。過去一直認為糖尿病屬中老年人疾病,但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糖尿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觀察發現,2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占門診2%,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些年輕糖尿病人有個共通點,就是幾乎每天喝好幾瓶含糖飲料。
(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台灣嘉義報導)糖尿病有救了,在『2012世界糖尿病日,健康活力在我嘉』,活動中,嘉義基督教醫院特地舉辦了糖尿病海報展覽暨衛教宣導活動,邀請民眾一同來認識糖尿病。
衛生署估計台灣約25萬人中風,7成5留下後遺症,醫界提出1分辨症、2小時到院、3小時注射藥物的123守則,搶救中風分秒必爭。
根據加拿大研究,每天吃掉一碗豆子或扁豆,可能有助第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還可能可降低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臨床上很重要的病症,是因為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太高所引起的。葡萄糖是人體細胞活動的能量主要來源,我們吃的米飯成份是澱粉,在消化道澱粉經過酵素(酶)的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經由TCA cycle(三羧酸循環、檸檬酸循環)的氧化反應成為水與二氧化碳,並且產生能量,這能量就是我們生命活動所必需的。
(大紀元記者鄧振梁編譯報導)很多美國人一天睡不到健康的7~9小時,但早上六點就要起床做運動。專家認為,這樣的作息會影響我們脂肪細胞的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久坐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和死亡風險。
美國人習慣食用高糖高熱量的加工食品,無疑助長了糖尿病的流行,對此美國每年需要投入數百萬美元的醫療費用。不過,研究人員也開始發現了一個事實:糖尿病的起因並不是全都是卡路里的錯。
糖尿病患者失智的風險較高,但失智是否屬另一種糖尿病?部分研究人員贊同此說。部分專家表示,影響數以百萬計美國人的阿茲海默症,實際上是第3型糖尿病,而非另一種疾患。
共有約 695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國財政部週二(5月28日)對3個中國公民和他們持有的3家泰國公司實施制裁,指控他們參與網絡犯罪網絡,並發出炸彈威脅以及欺詐申請COVID相關補助,導致政府損失數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