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傳系列之十一

【佳人傳】明清第一閨秀詞人——徐燦

作者:蘭音
徐燦,字湘蘋,明清時代頗具才情與風度的名媛佳人。圖為清 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3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夢境得驗,主人認定青年前途無量,歡喜地將次女許配於他。這兩家都是江南的名門望族,青年名叫陳之遴,字彥生,號素庵,其父是執掌軍事大權的順天巡撫陳祖苞;夢中遇龍的老爺則是光祿丞徐子懋,訂親的千金小姐名徐燦,字湘蘋,更是明清時代頗具才情與風度的名媛佳人。

徐燦生於文學鼎盛的江南勝地,徐家更是才子才女輩出的書香世家。徐燦的祖姑徐媛,多讀書,好吟詠,她的詩作在當時備受讚譽,廣傳海內。徐燦,同樣被家族寄予厚望,陳元龍的《家傳》中說她「幼穎悟,通書史,識大體,為徐子懋所鍾愛」。

徐燦在富貴而風雅的環境中,無憂無慮地成長。而這場富有傳奇性的姻緣,開啟了徐燦跌宕起伏的一生。

吟詠為樂 淡看宦海浮沉

門當戶對的婚姻,也有些許的遺憾。徐燦是作為繼室嫁入陳家的,那時的陳之遴為了排遣喪妻之悲,才到山中遊賞散心;而陳之遴作為海寧望族的陳氏子弟,舉孝廉後三次參加進士考試皆落第,前途似乎也很渺茫。然而徐父堅信天意的預示,選擇這位萍水相逢的青年為乘龍快婿。

徐燦和陳之遴都是雅好文學之輩,平日裡吟詩填詞、互相唱和,過著心靈相通、詩情畫意的美滿生活。圖為元 錢選繪《明皇弈棋圖》局部。(公有領域)

讓徐燦欣喜的是,她和陳之遴都是雅好文學之輩,平日裡吟詩填詞、互相唱和,過著心靈相通、詩情畫意的美滿生活。陳之遴的好運,也緊隨迎娶徐燦而來。新婚不久,他於崇禎十年(1637年)第四次參加考試,高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京為官。

徐燦作《滿庭芳》一篇,慶賀丈夫金榜題名。「麗日重輪,祥雲五色,噌吰玉殿名傳。紫袍珠勒,偏成少年仙。」詞作開篇,用五彩輝煌的祥瑞景象,烘托登科後的快意與歡暢,又以名揚朝廷突顯丈夫昂揚奮發的氣度;接下來描繪丈夫恍如神仙的衣飾,流露出妻子的自豪與愛慕之情。

正是夫唱婦隨,徐燦也隨夫宦遊。陳之遴在文章中回憶他們在京城的新居十分軒敞,有書房數間,庭前有古槐「垂蔭如車蓋」,亭前有合歡樹「青翠扶疏,葉葉相對」。他和徐燦就在夏夜賞花對酒,賦詩為樂;又在閒暇時光登上院中小丘,遙望西山雲煙的朝暉夕陰之景。

這般逍遙愜意的生活只過了一年,陳之遴的父親因平叛失職,畏罪自殺。陳之遴受到牽連而被罷官,並且永不任用。崇禎十二年(1639年),夫妻二人扶柩回鄉。陳之遴雖然斷絕仕途,幸而能與親人團聚,又和佳人共患難、長相守。出有朋友之樂,入有閨房之娛,再愁悶抑鬱的生活,也增添許多慰藉與溫情。

徐燦還走出宅院,結交當地才女,參加了錢塘御史錢肇修之母顧玉蕊組織的蕉園詩社。徐燦文才出眾,與詩社中的四位佼佼者,合稱「蕉園五子」。詩社諸女時常雅集聯吟,成江南文壇一大盛事。

早期的婚姻生活,雖有大起大落,徐燦卻始終以淡泊而浪漫的詩心對待。她的詩詞,有回憶少女時代的閨中樂事的作品,「難回首、彩絲艾虎,少小事微茫」(《滿庭芳‧姑蘇午日,次素庵韻》),往事悠悠,那些年慶祝端午的種種飾物早已不見蹤跡;「當年嬌小日,屠蘇爭飲,肯讓他人」(《滿庭芳‧丙戌立春,是日除夕》),除夕屠蘇酒的味道,久久留在舌尖,也留存著當年嬌憨率真的性情。

她的詩詞,也有描寫逸趣相投的婚姻生活的作品,「頭上催詩,枕邊滴夢,謾惜瑤卮落」(《念奴嬌‧西湖雨感次素庵韻》),夫妻相依相守,詩酒趁年華,連夢境都充滿了無盡詩意;「向洗墨池邊,裝成書屋,蠻箋象管,別樣風流」(《風流子·同素庵感舊》),洗墨池、藏書樓,是兩人高情雅致的見證,兩人一同讀書、題字的畫面,勝卻人間無數風流。

山河變遷,長憶前朝故土

短短數年光陰,徐燦跟著陳之遴經歷命運的大起大落,然而閨房之外的王朝山河,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鼎革巨變。崇禎十七年(1644年),徐燦夫婦閒居江南的五年後,明清易代,江南戰亂,這對才子佳人一夜之間成為前朝遺民。

徐燦的詩詞優美典雅,卻暗含身世之悲與興亡之感,可謂滿紙悲情,字字泣血。圖為清代《雍正十二美人圖》之「撫書低吟」局部。(公有領域)

採蓮沼,香波咽。鬥草徑,芳塵絕。痛煙蕪何處,舊家華閱。」(《滿江紅‧示四妹》)徐燦以沉鬱悲涼的筆觸,描寫家鄉滿目瘡痍的蕭條荒蕪。「看金戈滿地,萬里雲疊。斧鉞行邊遺恨在,樓船橫海隨波滅。」(《滿江紅‧感事》)天上雲靄蔽日,家國兵荒馬亂,徐燦的亡國之嘆更為悲壯深沉。

故國故園之思已讓她備嘗痛楚,隨即而來的另一件事,更讓她惘然失措。她引為知己的丈夫陳之遴,選擇出仕新朝,並且一路青雲直上,數年之內官升禮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徐燦亦被封為一品夫人。

陳之遴在清朝延續了家族的榮耀,但是在徐燦心中,無論是出於對明朝的懷念,還是對官場的厭倦,她都是不贊成丈夫出仕的。她曾作詩勸喻丈夫:「從此果醒麟閣夢,便應向老鹿門山。十年宦態爭青紫,一旦君恩異玦環。」(《答素庵西湖有寄》)

她以早年免官之事為鑒,希望丈夫能夠淡看夢幻般的功名利祿,選擇平凡自守的歸隱之路。陳之遴雖然再度被朝廷重用,但世事難料,再顯赫的官位終究不能長久。

兩人對仕途的不同選擇,並未影響夫妻間的情感。陳之遴再度入京做官,很快將留在家鄉的徐燦接來團聚。他用一首《西江月》表達了深切之思與重逢之喜。

夢裡君來千遍,這回真個君來。」分隔兩地時,他對徐燦魂牽夢縈,如今終於盼到了團聚之日,真是既驚喜又感慨。「同心長結莫輕開,從此願為羅帶。」他毫無保留地表達對徐燦的深情,不僅希望兩人像同心結一樣拆不散,甚至甘願化作羅衣絲帶,永遠陪伴在妻子身邊。

進京途中,徐燦也是百感交集,她祈盼著夫妻團聚,卻對前路充滿惆悵。她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一首《滿江紅‧將至京寄素庵》。本是與丈夫重逢的喜事,她卻難捨家鄉,正是「人未起、旅愁先到,曉寒時作」;一路走來,眼看著景物依舊,卻社稷傾覆,觸動國破山河在的幽思,正是「滿眼河山牽舊恨,茫茫何處藏舟壑」。

這首詞,被清代詞評家讚為「有筆力,有感慨,偏出自婦人之手,奇矣!」國家的悲劇,錘鍊了徐燦的筆力和精神境界,她的詞作在婉約細膩的文采之上,獨出幽咽痛悼之音,清雅高遠之韻。

從此,京城裡多了一位能詩善文、多才多藝的漢家貴婦,她默默地陪伴丈夫、打理家事,卻無意於榮華尊榮。她深邃的雙眸,總是潛藏著千萬縷憂思和愁緒。她筆下的詩詞優美典雅,卻暗含身世之悲與興亡之感,可謂滿紙悲情,字字泣血。徐燦也因為她的傳世詞作與高華品行,受到世人敬重,被認為才華似易安,人品似道韞,堪稱南宋以來閨秀第一。

陳情康熙,餘生篤志修行

陳之遴位極人臣,仍然對徐燦懷有一份歉疚。由於故鄉的家園已毀,他特意為妻子買下江南著名的拙政園。若有朝一日兩人還鄉,徐燦就能在秀逸清新的環境,繼續詩詞創作。他還為妻子整理詩詞集,名為《拙政園詩集》《拙政園詩餘》,並親自作序。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徐燦委婉地訴說魂繫故國、漂泊無依的悲慨。圖為清 丁觀鵬繪《南呂金行軸》局部。(公有領域)

但是徐燦真的快樂嗎?她有一首代表作《踏莎行‧初春》: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簾婉轉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通過描繪光鮮燦爛的春景,徐燦委婉地訴說魂繫故國、漂泊無依的悲慨。她本想垂下晶簾,隔絕塵世,她的丈夫卻像黃鶯啄食櫻桃一樣,積極地尋求建功立業。然而前朝的江南已不復存在,她有心歸隱,卻不知何去何從?碧雲重重,月色闌珊,她只希望層雲遮住山河般的月影,不要再勾起那難以承受的故國之思。

陳之遴還未來得及思考是否攜妻隱退,就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再次獲罪免官,並且抄沒家產,全家流放遼東的尚陽堡。徐燦無怨無悔地陪伴丈夫,直到他病逝於戍所。他們的兒子,也相繼早逝,徐燦的孤苦悲辛,可想而知。

光陰流轉,到了康熙十年(1671年),遼東迎來了康熙皇帝的東巡盛事。巡行途中,跪求請命者擠滿了道路,徐燦也在其中。康熙皇帝親自詢問:「你難道有什麼冤情嗎?」徐燦恭敬地回答:「夫君生前只知反思罪過,豈敢喊冤?懇請聖上仁義為懷,允許先夫的遺體回鄉安葬。」康熙帝立即准奏,徐燦得以帶著陳之遴的骸骨重返故鄉。

按照清朝律令,貶謫的大臣是不能回鄉的,為何徐燦獨獲聖恩?陳氏宗譜中記載了徐燦的一段解釋:「君父之恩,天高地厚,雷霆雨露,無非教也。他人都鳴冤,只有我陳說過失,不過是在這方面的見識超過普通人罷了。」徐燦對君盡忠,對夫盡義,正是她的學識和德行感動了康熙皇帝。

從尚陽堡回到江南,徐燦身邊只有一個女兒相依為命。晚年的她有一首《感舊》,表達物是人非的淒涼心境。「人到清和輾轉愁,此心惻惻似涼秋。」四月裡,溫暖清和的天氣,心情卻似冷落涼秋般悽苦哀婉。「萬種傷心君不見,強依弱女一棲遲。」丈夫已逝,她的心事無人傾訴,她的痛苦無人化解,只有一個女兒慰藉不幸的晚景。

徐燦沒有就此消沉。據《宗譜》載,徐燦回鄉後,皈依佛法,平日裡誦經打坐,手繪觀音像數千幅,宮廷裡都收藏了她的畫作。一心修佛的徐燦,身心皆得到昇華,內心空明,容光煥發。她去世時,室內異香盈盈,雖在盛暑時節,她的遺容依然宛如生前。

一代才女,經歷朝代更迭和命運起落,富貴顯赫時以詩文陶冶性情,落魄漂泊時亦不悔初心。她的晚年遭遇,表面看來是人生的最低谷,徐燦卻在這低谷中走進佛門,重獲生命的意義。

縱觀其生平,徐燦與陳之遴的姻緣,是她命運浮沉的起點。她對丈夫,有敬愛、也有勸誡,無論福禍順逆,她不離不棄,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或許她的修行,從這起點就已開始。

參考資料:《拙政園詩餘》,《庸閑齋筆記‧卷一》,《清史稿‧列傳第二百九十五》,《海寧渤海陳氏宗譜‧第九世一品夫人徐夫人》等。

點閱【佳人傳】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美要眇兮宜修,是湘水女神飄逸綽約的風姿,也是一位晚明閨秀的芳名。沈宜修,究竟是什麼樣的妙人,擔得起神仙一般的美好形容?
  • 晚明時期,若論文學燦然之鄉,首推江南形勝;而江南詩書風雅之家,又以「午夢堂」文學家族為代表。情深意篤的沈宜修、葉紹袁夫婦,詩意地棲居塵世,撫育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兒女。葉家的三小姐葉小鸞,更是一位神仙般的妙齡才女。
  • 天啟年間,大明國運走向沒落。仕宦書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閒適安寧的天倫之樂。在大學者王思任家中,聰慧婉麗的三小姐正無憂無慮地成長著。
  • 蕉園詩社的成員,皆是來自書香世家的才女。由於血緣或姻親的關係,她們時常來往、交際,相同的愛好和品味,又促成她們結社的機緣。她們或是母女、姐妹、密友,更特別的是還有兩對婆媳。她們不僅僅是親人,更因為詩詞成為彼此的知音。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閃耀。其中有一位傳奇閨秀席氏女,因擅長畫蘭而以「佩蘭」為號。她不僅能教丈夫寫詩,雙雙結為人間詩侶;而且驚世駭俗,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 若是一位孩童,精通某項才藝,如寫詩、作畫等等,人們就要稱讚他是神童了。而清代這位出身江南書香門第的小女孩,不僅能詩擅畫,甚至能用書畫換取錢財,承擔養家的重任。她不僅是神童,更是才華與擔當兼備的傳奇女生。
  • 古時候,傾心詩詞的才媛不勝枚舉,潛心鑽研學問的女先生卻寥若晨星。王照圓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她的丈夫卻是清代大學者郝懿行,精通古籍的訓詁與考據,其著作《山海經箋注》《爾雅正義》等至今都是學術界的必讀書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