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政治波澜:中国的八十年代

《共产主义的兴衰》57.

陈奎德

人气 205
标签:

前面谈到,邓小平以及胡耀邦、赵紫阳启动了八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由于突破了共产意识形态的牢笼,其政治后果是难以避免的。

其实,邓小平作为文革的受害者,他对中国的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并非毫无认知。事实上,在一九八零年他曾强调过中国走民主法制道路的必要性。

但是,波兰团结工会事件极大地震撼了中南海,共产党对失去权力的恐惧导致北京在政治上向后退缩。

邓的两难在于,他必须用背离共产主义的市场经济方式才能挽救党,而公开声称抛弃共产主义又必定摧毁共产党。因此,非毛化和非共产化只能做,不能说;而且只能在经济领域做。

有鉴于此,整个八十年代,邓的方针是所谓“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四个坚持”,即“经济放开,政治收紧”。这导致中共“逢双反左,逢单反右”,左右摇摆,出尔反尔。路向矛盾的方针正如两匹南辕北辙的奔马,在撕裂中国的政治结构。

除方针的矛盾外,造成政局左右剧烈振荡另一原因,是八十年代中共高层权力结构的隐患。即:“名实不符,权责不一”。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是胡,实际上最高权力者为邓,而政治责任却归胡、赵担当。这种结构性困难一旦遇到危机时刻,就会产生结构崩塌的效应。

但是,由经济改革而释放出的政治能量却是当局无法完全驾驭的,它对中共统治的正当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导致官方与民间一张一弛的周期性互动。我们只要浏览一下八十年代的政治韵律即可清楚看到这一点。

1978年,邓小平在党内舆论以及民主墙时期的党外民主思潮的气氛中上台。

1979年,邓的权力巩固后,立即逮捕异议人士。

1983年,邓小平指责中国的理论界文艺界“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混乱,特别是存在着精神污染现象。”他把知识界中流行的人道主义和异化论等作为“精神污染”,从而开展了所谓“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不过这一运动在胡耀邦干预下,只持续了28天就夭折了。

1984年,“清污”结束后,中国出现了一段政治上相对活跃的时期,在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会议上胡启立提出“创作自由”。

1986年,重新发表邓在八零年有关政治改革的讲话,顽固派邓力群失去中宣部长职位,新任中宣部长朱厚泽提出“宽松、宽容、宽厚”的三宽政策。年底,从安徽合肥、上海到北京,爆发了学生运动。

1987年,中共党内的左翼顽固派借处理学运之机发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点名批判方励之、刘宾雁和王若望三位知识分子,组织处理了苏绍智、王若水,并把矛头指向了党内开明派领袖胡耀邦,攻击改革“新政”,邓亦隐感胡“功高震主”,因此也就顺水推舟,放开闸门,胡(为邓路线的后果)承担责任黯然下台。

1988年,赵紫阳通过中共十三大扭转了“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向后,中国出现1949年以来最为活跃自由的社会气氛。

1989年,胡耀邦去世,学运爆发,中共“六四”屠城,政治高压紧随其后(见59讲)。

由此可见,跌宕起伏的波澜,是中国政治在八十年代的基本景观。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


    相关文章
    

  • 柳书生:中国的《宪法》出了什么错? (2/20/2001)    
  • 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力聚散 (2/12/2001)    
  • 张键:合法性与中国政治 (1/30/2001)    
  • 山雨欲来:中国政治改革契机再现 (1/21/2001)    
  • 张良:冲掉血迹冲不掉记忆 (1/9/2001)    
  • 从六四秘件外流看中国政治动向 (1/9/2001)    
  • 全球媒体大肆报道六四文件 (1/8/2001)    
  • “垂廉听政”不容重演 (1/8/2001)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最受关注 (12/31/2000)    
  • 【纪元专栏】乡村民主实验的真相 (12/27/2000)    
  • 台湾被列为完全自由国家 (12/21/2000)    
  • 中国政治改革渐成热门话题 (12/18/2000)    
  • 吴稼祥: 寻找寻找“圣杯”的骑士 --谁能解开两岸关系的死结? (12/8/2000)    
  • 亲民党元老刘松藩表示秦慧珠揭露陈水扁收受政治献金的行为与亲民党无关 (11/29/2000)
  • 相关新闻
    全球媒体大肆报道六四文件
    从六四秘件外流看中国政治动向
    张良:冲掉血迹冲不掉记忆
    张键:合法性与中国政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