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义籍神父撰英客字典 天主堂变身文化馆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31日报导】《逐梦客庄系列-神父篇》(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31日电)走进湖口老街的天主堂,盘旋而上的两侧阶梯,通往老湖口的回忆。50多年前,意大利神父满思谦只身来到湖口客庄,教堂里斑驳的《英客字典》,记录外籍神父融入客庄的用心。

全长约300公尺的湖口老街,曾是湖口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清朝后期,台湾巡抚刘铭传新筑铁路,设站大湖口街,让这里成为竹堑地区竹堑城外人口最密集的村庄;日治时期,一整排两层式狭长的平面骑楼店铺,雕刻着凤凰、狮身、花卉等装饰图案,以美丽的阵仗迎接着络绎不绝的经商往来。然而,随着车站西移至新湖口,旧有的车站逐渐没落,老街也随之沈寂。

民国44年,曾在大陆、菲律宾传教的满思谦,辗转来到台湾,落脚老湖口,在这个纯朴小镇展开前后长达10多年的传教生涯。

初到客庄,满思谦不仅以客语融入客家,为了让更多外籍人士学会客家话,他与在地士绅及国小校长合力撰写《英客字典》,而天主堂里这本厚达620页、1万3271字的典藏,就是当年满思谦留下的心血。

另外,满思谦也花费毕生积蓄,于民国54年买下原是火车站的天主堂现址,不仅传教,也附设仁爱幼稚园。自此,老湖口天主堂成为教友心灵寄托的场所、美援时期居民领取物资的中心,也是老街孩童儿时记忆最深刻的地方。

谈起满思谦,担任老湖口天主堂文化馆馆长的汪文麟神父颇感赞叹,“一个外国人能对客家话的研究如此深入,可见他已把客庄当成自己的家了!”但他说,这本巨著早已被人淡忘许久,社区居民是在后来整理老湖口天主堂文物时,才赫然发现。

在天主堂一旁的湖口老街旅游服务中心工作的陈伟诚,是老街新一代的7年级生。他回忆,小时曾经在仁爱幼稚园念书,但民国82年,天主堂和幼稚园因为教友人数锐减被迫关闭,陈伟诚也因此迁到新竹市念书。国小3年级,陈伟诚回到湖口,此时的天主堂已成为孩子们口中的“黑暗地方”,外观残破、圣堂顶塌、一片荒烟蔓草。

民国90年,社区居民推动老街新生,在湖镜村村长罗美摇及时任县府主任的范国铨奔走下,获得汪文麟鼎力协助,社区无偿取得老湖口天主堂的租用权。当年满思谦用客语传教的圣堂,顿时摇身一变,成为地方文化馆。

从传教到文史展示,满思谦留下的天主堂,在20世纪用另一种型态深入客庄。庄严的圣堂里高挂着客家花布,《英客字典》静静地躺在陈列馆柜里,异国文化与客家的交融在这里默默展现,而没有传教功能的天主堂,也成为老湖口的新地标。

不管是不是教徒,天主堂已成为老湖口的一部分。罗美摇表示,湖口一向是兼容并蓄,文化融合,日治时期的兴盛吸引福佬人到此定居;国民政府迁台后,大批外省籍的驻军及家眷也因为营区所在来到湖口。

他说,湖口老街街头是奉祀三官大帝、妈祖与观音等神明的三元宫,走到街尾,则是挂着圣母圣像的天主堂。每年耶诞节,地方居民都会穿着耶诞服装舞动三元宫的龙,游庄祈福,其实,不论何种信仰,对居民来说,对已是客庄生活。

翻着满思谦留下的《英客字典》,罗美摇感慨,当年政府规定不能讲方言,很多客家子弟会说中文,甚至是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却已忘却自己的母语。他希望,透过这本外国人编撰的《英客字典》,让客家的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

曾经繁荣,也曾落寞迟暮,如今的老湖口在社区居民的努力下,期盼再现荣景。一本斑驳的《英客字典》、一座美丽的天主圣堂和一个跨越半个地球来台传教的外国神父,满思谦留给老湖口的,不只是有形的书本与建物,也是对客庄满满的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