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紧急医疗系统的发展史

林志豪

人气: 46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多数人遇到紧急状况时,最直接的反应便是拨打119,呼叫救护车。深夜里,救护车奔驰而过,那逐渐逼近又离去的灯号与警示声,常常令人不由得担忧起远处的事故。

我们常见的救护车和相关的运作,比较正式的名称是紧急医疗服务系统,简称“紧急医疗系统”,属于紧急健康照护系统的一部分。虽然救护车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对于这个系统的运作,大多数民众都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紧急医疗系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生事故时,能够在现场立即提供协助的,是现场只受轻伤或未受伤的民众,紧接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紧急医疗系统。

在台湾,绝大部分县市的救护车都可以在报案的十分钟内抵达现场,提供最迅速的医疗服务。

至于社区的紧急互助队,或是地区的医疗队,通常在启动之后,需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才能抵达现场;专业性的辅助队伍,例如环保局的危害物质侦检员,大概也是要这段时间。

其他地区(例如邻近县市)的医疗援助队,多半可以在六个小时内抵达,但国外的援助队则通常要一到三天。图1-1显示抵达现场提供援助的时效。

我们所身处的台湾是个美丽之岛,却也是个灾难之岛,更由于地势复杂,许多救援行动倍亟艰辛。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天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水灾等等,几乎是我们共同的成长经验。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两千余人死亡,至今许多人仍心有余悸。二○○一年的纳莉风灾使得台北盆地成为一片汪洋,捷运系统泡水,首都的交通命脉几乎完全停摆。二○○九年莫拉克台风引发土石流,小林村在一夜之间夷灭。

此外,因为人口过于集中于都会,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区隔也不明显,一旦工厂爆炸失火,往往波及甚广。

几次重大的交通意外,例如一九九八年大园空难、二○○二年澎湖外海空难、二○○三年阿里山小火车出轨事故、二○○七年宜兰大里火车对撞事故,都让我们益发省思,究竟该如何改善事故应变的机制和训练,才能拯救更多生命,消弭悲剧。

经由地区的紧急医疗系统和其他体系的合作,多半可以完整地处理中小型事故。至于影响区域较广,持续时间较久,受创程度较严重的大型事故,就必须整合更多的资源才能有效地控制灾情,而灾后的复原也更需要漫长的努力。

无论事故大小,在事故应变的初期,紧急医疗系统都具有关键性的角色。例如地震后的搜救,台风期间的涉水救援,车祸或火灾现场的脱困,或者是个人突发的病痛,完善的紧急医疗系统很可能足以扭转乾坤。

也因此,强化地区的紧急医疗系统,对于事故应变的整体运作相当重要。这个章节,我们将介绍紧急医疗系统的基本运作及发展历程。

图1-1 谁最先抵达事故现场并提供援助?

第一节 什么是“紧急医疗系统”?

紧急医疗系统可以把救护服务推展到医院之外,甚至抵达最偏僻、最危险的地方。(陈俊宇摄于二○○五年七月十七日,车祸事故)(图:猫头鹰出版社提供)

现代化的紧急医疗系统,专指“医院之前”的紧急医疗照护,重点在于急性伤病患的救助。常见的急性伤病包含心肌梗塞、糖尿病急症、中风、气喘、车祸、中毒、心衰竭等等。藉由紧急医疗系统,医院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可以推展到医院之外,甚至抵达最偏僻、最危险的地方。

紧急医疗系统的运作有许多种模式:

.独立运作模式:这种形式的紧急医疗系统可能是政府的独立部会,也可能是卫生部门底下的一个特别机构。成立这类专责紧急救护的部会,通常是在警政和消防体系都已经建立之后,所以又称为“第三类服务”。这种模式的运作经费必须要独立编列;如果经费只是模糊地归属在某项预算的一部分,很容易被挪作他用。运作顺利的话,这会是最有效率的模式。

.医院为基地的模式:这种模式和医院之间的接轨最为顺畅。紧急医疗系统的工作人员通常属于医院的正式编制,教育训练也由医院负责,因此病患在送达医院之前所获得的照护水准相当具有保障。紧急医疗系统的支出,可以和医疗费用整合,但也可以明确地切割,再由政府经费或保险公司取得补偿。

可是,如果该行政区之内的医院分布不均,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的时效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救护技术员也可能总是将病患运送回他们所根基的医院,而不是最适合的医院。中国大陆和泰国的紧急医疗系统基本上是属于这个模式。

.民营模式: 这种模式最重要的议题是如何取得经费。通常,只有在当地居民绝大部分都有保险给付时,这模式才能有效运作,否则当地政府就必须另编预算来补偿给民营业者。在竞争之下,民营业者会有很好的营运管控,所以通常会比公营系统更具有成本效益。相对地,民营业者的医疗水准和公众的满意度,比较需要严格的监控。美国部分地区就采用这个模式,台湾离岛的空中医疗转送也有部分采用民营模式。

.消防为基地的模式: 全天候待命的消防体系通常比紧急医疗系统先设立,而且已经在整个社区广设据点,所以根基于消防体系看来似乎是最经济有效的。消防法规和科技逐时进步,建筑物的建材、空间规划、逃生和防火设备也日趋完善,使得火灾的次数和严重度比起过往大幅降低。

也因此,如果就工作压力和工时来说,通常从事紧急救护的工作人员,会比单纯地执行救灾勤务来得辛苦。假若两者的薪资和福利都没有差异,工作人员往往会避开紧急救护的任务,长久下来,人才的招募和培育都会是个严重的问题。有些消防局也可能把紧急医疗系统当作是额外的负担,不愿意投注足够的资源。美国大部分地区和台湾主要是采行这个模式。

.军方或其他体系为基地的模式: 这模式通常是种附加性质的服务。因为部门之内的经费没有明确划分,也没有严格的医疗管控,长远来看,这类的紧急医疗服务很难维持一定的水准。

.志愿者或慈善团体的模式: 某些地区较为偏远,居住人口和经济规模都无法负荷常规设置的紧急医疗系统,这时候,志愿者或非营利的慈善团体,例如红十字会,就是很重要的资源。这种模式没有正式的训练和编制,不容易维持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运作,也很难要求具有一定的医疗水准。这种性质比较偏向守望相助;在大型社区,可以发展成民众防卫队的体系,在事故应变中扮演相当重要的环节。

.混合模式: 同一个行政区可能同时存在上述几种模式的紧急医疗系统,如果某个模式无法运作,另一个模式至少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服务。各模式之间要如何协同合作,必须事先协调。


脱困也是紧急医疗系统的专业项目。(陈俊宇摄于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交通事故)(图:猫头鹰出版社提供)

就某些层面而言,完善的紧急医疗系统是先进国家的象征。在大部分的未开发国家,人民的主要死因是传染疾病,这时候,建立紧急医疗系统往往不符合整体的成本效益。已开发国家的主要死因则包含创伤、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紧急医疗系统在急性伤病的处理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环节。

除了协助常见的创伤、非创伤病患,紧急医疗系统的功能还包含脱困,例如将伤病患从扭曲变形的车辆中救出来;垂降救援,搜救者或伤病患必须借助绳索之类的工具垂降;垂升救援,伤病患必须藉由起重设备来吊挂;水面救生>,救护技术员搜救者必须穿戴潜水设备,在水面之下执行搜救;局限空间救援,救护技术员必须深入地底或倒塌的建筑物内搜救伤病患。

图1-2显示紧急医疗系统在整个照护体系的位置。紧急医疗系统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和模式,这是历经漫长的努力才逐渐发展而成。以前的救护车并没有救护的能力,也缺乏一一九这种求助的单一窗口,那么,紧急医疗是如何从单纯地载送病患,演变成现今的复杂体系呢?@(待续)

摘编自 《灾难最前线:紧急医疗系统的运作》 猫头鹰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