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企业化分工 台商成菲西瓜大王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行健安格利斯市特稿)曾经经营鸿海下游卫星工厂,台商彭钦鋖前来菲律宾后改行种西瓜,以企业化分工模式管理面积多达580公顷的西瓜田,取得空前的成功,博得菲律宾西瓜大王的美誉。

位于马尼拉以北约90公里的安格利斯市克拉克自由港经济特区(Clark Freeport Zone, Angeles),是前美军在亚洲最大的空军基地,1993年转型为经济特区。

提到经济特区,一般人脑海里涌现的是1栋栋的厂房和不停运转的机械,但克拉克经济特区里却有1家农业公司“Clark Agri-Tech”,里面没有精密的电子仪器,也没有1条条的输送带,取而代之的是1片片宽阔的土地、1条条的灌溉水管和茂密的绿叶与果实。

这里是吕宋岛的西瓜生产基地之1,也是台商彭钦鋖在异乡辛苦打拼10年的成果。

1991年初,彭钦鋖在朋友的劝说下,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不算多的资金,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准备开创一番事业。他先是经营塑胶射出的老本行,后来发现菲律宾土地辽阔,且1年只有干、雨2个季节,是投入农业的好地方,于是决定北上到安格利斯市,尝试种植西瓜。

根据菲律宾法律,外国人不能购买土地,彭钦鋖先向地方农民租用土地,由于信用良好加上土地开发得不错,渐渐打响名号,愈来愈多的农民愿意把土地租给他,彭钦鋖的种植面积从原本的几10公顷慢慢扩大,一直到现在的580公顷,分布在克拉克经济特区内和周边乡镇。

然而,隔行如隔山,实际投入种植西瓜之后,彭钦鋖才发现面临的问题很多,包括农地灌溉、工人效率低、居民偷窃等,让他缴庞大的“学费”,短短2年内赔了2亿披索,幸好凭着坚韧的台湾精神,思考问题症结再逐一解决,终于在第3年一口气赚回前2年的亏损,一路笑到今天。

彭钦鋖说,菲律宾政府的灌溉系统不完整,有时候虽然有水道经过他的西瓜田,但因政府规定其他用途只能眼巴巴得看着水流过去,他只好开凿水池贮存雨水和挖出来的地下水,再铺设塑胶水管输送到西瓜田的各个角落。

居民偷西瓜也是个头痛的问题。彭钦鋖表示,有时西瓜贼偷走的只是1粒西瓜,但毁掉的却是1整条的西瓜生产线,令他损失惨重。

彭钦鋖决定在每块西瓜田设置岗亭,安排保安人员巡视,可是却引来更凶悍的西瓜贼,不但开小货车进到田里偷窃,所带枪械的火力甚至比保安人员更强,后来,他改聘当地人担任守卫,除了熟悉环境之外,也更能辨识窃贼身份,才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菲律宾人的西瓜田,通常1公顷要雇用3名员工,但彭钦鋖有过经营工厂的经验,于是引进分工概念,把员工分成好几组,如灌溉、施肥、播种、整地、花粉传授、机械维修等,身上穿的制服都有编号、方便辩识,各有专长、各有所司,结果近600公顷地只需要100多名员工,大大节省了人力开支。

他管理员工的秘诀是:给员工好的福利,但要求也要严格。

如今,彭钦鋖已经博得菲律宾西瓜大王的美誉,生产的无籽和有籽西瓜不但卖到吕宋岛各大市场与超市,每年台湾西瓜淡季时,还可销回100至150个40呎货柜到台湾。但彭钦鋖并没有因事业的成功而松懈下来,还是每天穿着汗衫到田里视察,与西瓜对话,照顾他的西瓜王国。

特别从马尼拉北上探视台商的中华民国驻菲代表李传通,对台商的奋斗精神表示钦佩。

李传通也从彭钦鋖的例子上看到,以台湾的农业技术、资本,配以菲律宾的土地、低廉人工,台菲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很高,甚至可以进行农业安全连结,由台商在菲种植的农作物回销台湾,台商赚取利涧,菲国获得就业机会,台湾则得到粮食供应,创造3赢。

台湾人的打拼精神在彭钦鋖身上显露无遗,或许就是这样的精神,让台商走到哪里,都能击败各种挑战,开辟出1片足以自豪的天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