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教总:中小学评鉴 将重蹈高教覆辙

高教评鉴使台湾的教育僵化 单一化 被殖民化 8成教师指评鉴严重干扰教学研究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10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蓝悦真台湾综合报导)行政院11日通过〈教师法〉修正草案,订定未来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评鉴。教育部、家长团体、校长协会齐声赞同,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再次提醒,官版中、小学评鉴极有可能成为高教评鉴第二。

高教评鉴发展起源

民国94年12月14日,立法院通过〈大学法〉修正、增订第六条--教育部为促进各大学之发展,应组成评鉴委员会或委托学术团体或专业评鉴机构,定期办理大学评鉴。因此成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执行大学评鉴工作。

系所评鉴的目的在于协助改善教学品质,确保系所提供学生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促使各大学系所建立改善机制。学校若能藉由评鉴投入的经费与人力,改善其课程教学、环境设备、师资素质,促使系所不断自我改善、向上提升,进而强化受评单位整体办学品质,符合系所评鉴目的与精神。

高等教育评鉴 风浪不断

高教工会在101年8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八成九的受访者认为系所评鉴严重干扰教学与研究,八成的受访者不信任评鉴结果,高达七成八的教师认为,委员实地进行评鉴不一定能了解现场的教学品质。

现今高等教育评鉴制度让台湾的教育面临非常僵化、单一化以及被殖民化等严重现象。评鉴项目中有一项“目标特色”,但所谓的特色并不一定是具体项目,可能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过程,如今评鉴制度却要求写下一个具体的目标特色,结果反而使特色僵固化。高教工会理事长戴伯芬表示,他不反对大学进行评鉴,但对僵化的评鉴指标有意见。他举例,有些学校为了评鉴时有好的表现,甚至训练学生死背各种学校办学理念与系所发展特色。中正大学传播系副教授管中祥也表示,不反对大学评鉴制度,只是指标不能过于僵化。

评鉴制度仅加强了阿谀奉承的风气,校方为了应付系所评鉴中对于师生比的要求,使数字好看,更将通识中心所有老师安插到各系所充数。

教育部将评鉴结果作为学校经费及教授升等的凭据之一,导致教授们为了配合高教评鉴的要求而忙于研究,影响教学品质,使学生权益受损。

中小学评鉴制度堪虑

高等教育产业工会于101年教师节前公布大专教师对系所评鉴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逾83%教师认为评鉴对学术发展与提升教学品质毫无帮助;还有近80%教师认为,评鉴已让高教陷入“形式主义”的作假风气。

高教评鉴声浪不断,政府不进行检讨,现在准备将错误复制到中、小学。全教总敬告教育部,勿让台湾中、小学教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影响教育品质的因素甚多,教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法制是否健全?教育政策是否专业可行?甚至取决于家长与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及态度。教师评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去正视错置的教育经费,不去修正落后的教育法规,不去检讨错误的教育政策,不愿意秉持专业与家长对话,不愿意正视整体社会日益扭曲的教育价值,只是一味将教育成败简化成教师责任,就仿佛只要实施了教师评鉴,台湾所有的教育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针对教育部推诿卸责、转移焦点的作为,全教总予以严正谴责。

台湾教育评鉴制度皆效仿国外,如果不针对台湾自身的教育情况,倾听各界心声,制定出适合台湾教育界的评鉴,只做表面工作,终究无法使教育更加进步、完善。◇

(责任编辑:李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