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之城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上)

文/摄影 意文

人气 625
标签:

【大纪元2012年10月28日讯】宗教一直在欧洲的历史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如同很多欧洲大型教堂一样,皇家教堂从14世纪初开始建造,换手多位建筑师,再几经增添修建,直到20世纪初,经历了600年才完成。圣维特大教堂是波希米亚君王加冕典礼和葬礼的哥德式教堂,它与旧皇宫那几座高耸入云的尖塔成为布拉格的地标。

大教堂的另一面。

上千年历史的圣维特大教堂,其主体部分从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开始建造,到1929才完工!直到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建筑基础上建造一座哥德式教堂20世纪初终于修建完毕。
[[2]]

阿拉斯提马修(Matthias of Arras)与彼得巴勒(Peter Parler)两位大建筑师经手设计的大教堂,其后数百年间,圣维特教堂的塔顶曾改建为文艺复兴风格,后巴洛克风起,又在塔顶增添巴洛克式风格,二十世纪以来又有不少增建,‘玫瑰之窗’就是近几年才完成的艺术创作。整座教堂可说是集历代建筑之大成,有布拉格城堡“建筑之宝”的美誉。
圣维特教堂左边的尖塔是前哥德式建筑 ,右边的尖塔则是后哥德式建筑。

教堂长124公尺,宽60公尺,高34公尺,主塔有99.6公尺高。教堂的正门是整座建筑物最后完成的部分,左右对称的两座哥德式高尖塔拱出中央最受瞩目的圆形雕刻及玻璃玫瑰之窗,显得十分雍容华丽。
墙上的雕刻

圣维特教堂钟塔(Bell Tower)

教堂南面的钟塔从1396年开始兴建,1406年完成。钟楼上最耀眼的金色盘枝旋绕造型的雕花窗就是鼎鼎大名的“金色之窗”。

钟楼上最耀眼的金色盘枝旋绕造型的雕花窗就是鼎鼎大名的‘金色之窗’。金色之窗右下方是金色之门。

从圣维特大教堂教堂外面看到的玫瑰之窗

[[5]]
金色之窗

金色之窗右下方是“金色之门”,是十九世纪进出大门。大门上有14世纪威尼斯工匠以“最后的审判”为题材的镶嵌画,在太阳光照射下闪耀得使眼睛无法直视,因而名之为“金色大门”。现在“金色大门”在重要日子才开放。
这扇金色大门是19世纪前教堂的主要出入口,门上有14世纪威尼斯工匠以最后的审判为题材的镶嵌画。

[[1]]

钟塔高99.6公尺,登上塔顶可俯瞰布拉格市区,钟塔上挂着四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钟,其中一个1549年即安置塔上,由Tomas Jaros以青铜铸造的齐克蒙德钟(Sigismund bell),高2.03公尺,是波希米亚最大的一座钟。钟面有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德一世(Ferdinand I)和皇后安娜(Anna Jagellonica.)的肖像装饰。

没有人知道当初是如何将这座大钟安装上钟塔的。据说当时国王的女儿用自己的头发制成绳子,在加上自己设计的滑轮将大钟安装上钟塔之后随即将此机械破坏,所以迄今无人知道其细节。

设计大师“彼得巴勒”的伟大设计

绕到圣维特大教堂的背后另一个面,能很清楚的看到设计大师“彼得巴勒”(Peter Parler)所设计作为支撑的“飞扶臂”(flying buttress) 、“尖塔”、“尖拱顶”与“飞扶臂”,是哥特式教堂外观的三大特色。之前介绍过库塔荷拉(Kutná Hora)小镇上的世遗圣巴巴拉教堂,也有类似此飞扶臂的造型。

设计大师–‘彼得巴勒’所设计作为支撑的‘飞扶臂’。

屋顶

[[8]]
教堂两边的飞扶壁

进入教堂最先感受到设计大师“彼得巴勒”另一项伟大的设计“肋拱支柱”,中央挑高细长的天花板布满了交织成网状的肋拱设计。肋拱支柱不会有单调无窗的墙壁或笨重的支柱,整体内部看起来像是由细瘦的柱身和肋拱交织成的网。
中央挑高细长的天花板布满了交织成网状的肋拱设计

哥德式建筑是以向上的垂直结构为目的,首先将罗马的“圆拱”,向上提升为“尖拱”,为了巩固尖拱向上的力学稳定性,使“尖拱”十字型交叉,构成“交叉肋拱”,教堂才能盖得更高。
哥德式建筑说明图

中央挑高细长的天花板布满了交织成网状的肋拱设计

“尖拱”、“交叉肋拱”这2种建构像伞骨支架一样,一根一根挑高的细柱,如果要教堂要继续加高的话,结构上还是会有问题,最后在教堂外部加上支撑的“飞扶壁”,在教堂两侧,或后面,以巨大如鹰架的飞拱扶住墙壁。因此“飞扶壁”最后取代了墙壁承重的功能。
祭坛前的长廊建于1372年,长124公尺,高33公尺。

教堂内部,以及挑高的穹窿顶端,就是采用上述的建筑法,在视觉上让人感到特别壮观。@*
兽类造型的排水口

兽类造型的排水口

相关新闻
庆州古都:韩国历史村落 良洞村
庆州古都:韩国金字塔传奇 大陵苑
庆州古都:南韩最古老寺院 佛国寺(上)
庆州古都:南韩最古老寺院 佛国寺(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