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志工以色列行 学习施比受有福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5月31日报导】志工台湾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刘硕雅台北31日电)“在圣城学到的功课,可能是一辈子在台湾都学不来的”,黄华琳曾在以色列担任医院志工,参与“抢救童心”计划,陪伴病童走过生命的低潮,学习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课程。

回想当初,真的有点冒险,黄华琳说,台湾民众对以色列的刻板印象多是深处回教世界的基督教国家,似乎永远生活在战乱的边缘,直到自己搭上飞机, 踏上那片遥远的土地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施比受更有福的国家”。

或许因为刚从以色列返台不久,谈到志工经验,黄华琳语调高亢,一幕幕影像重现脑海,难掩内心激动。黄华琳认为在以色列担任志工期间,为她在人生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笃信基督教的黄华琳今年45岁,在教会的穿针引线下,2011年初前往以色列,担任沃夫森(Wolfson)医院一个月的志工,陪伴住院病童涂鸦、折气球、黏贴纸、制做简单的手工艺品。

这家医院自1995年起,主办“抢救童心”(Save a Child’s Heart)计划,提供发展中国家儿童免费的心脏疾病医疗照护。官方网站资料指出,这项计划已让超过2500多名儿童受惠,其中40%来自非洲,49%来自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及摩洛哥,7%来自亚洲,4%来自东欧及美洲。

沃夫森医院每年招募世界各国数名志工,一起陪伴病童走过生命的低潮;黄华琳是目前台湾唯二曾经参与计划的志工。

出发去以色列前,心情忐忑不安,黄华琳说,因为自己英文不好,又没有医学背景,更遑论咨商训练,“那时完全不知道我能怎么帮助别人”。

直到实际和当地病童、医生互动后才发现,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黄华琳说,医病关系中,经常被忽略而又最为重要的是“陪伴”艺术。

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拍拍肩膀,都是陪伴和抚慰的特效药。陪伴无须言语,感觉才是最真,黄华琳用“心”陪伴病童,突破语言和专业的障碍。

非洲和中亚地区物资匮乏,教育落后,住院病童没有安全感,只要病房出现新玩具,大家就会争先恐后,谁也不让谁。这时候,黄华琳就像幼稚园老师一样,细心引导病童,在潜移默化中让病童习惯生活中的礼节以及待人处事的道理。

怀抱着服务的态度在医院担任志工,黄华琳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重要,但在一次短期外出旅游回到医院时,病童们看到她蜂拥而上,搂着她的大腿不放,大声喊着她的名字,“一股奇妙感受涌上心头”,黄华琳说,那时感觉“自己才是被医治的那个人”,因为在陪伴病童过程,让她找到自我,孩童们天真的笑容,是她最深刻的记忆。

“这趟旅程中,我认识自己多过于认识任何的人、事、物”,黄华琳在短短的30天内,不但练就高人一等的EQ,还开发出自己许多的潜在能量。

在以色列期间,由于医院宿舍刚落成,黄华琳还充当搬运工,把一箱一箱货物排列整齐后,以利搬运上卡车。没想到,这样简单的举动,却让在地人赞佩不已,纷纷向她请教。

以色列人习惯看到东西就往卡车里塞,虽然动作迅速,但会造成车内凌乱,还浪费许多空间。家里开的是五金行,黄华琳施展最在行的整理术,在他乡派上用场,还被当地人赞为“绝技”。

不论在台湾或在国外当志工都一样可以服务社会,黄华琳说,出国担任志工还可以训练一个人屏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出发,观察别人的需求,进而提供适切协助。

“在台湾有太多人可以依靠了”,黄华琳分享以色列志工之旅,建议有兴趣投身志工的朋友,可以自我挑战,出国走走,报名志工团,丰富人生阅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