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逾9成火葬 树洒葬近万人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4月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谢佳珍台北4日电)台湾地狭人稠,丧葬空间有限,在政府积极推广下,民众逐渐接受环保自然葬;全国公墓已有23处可树葬、洒葬,已办理9020人。

台湾土地空间有限,因“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使得过去常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经过政府多年推广,民众观念改变,火化率逐年提高,去年底达92.47%,史上新高。

火化后骨灰除置于纳骨塔,也有人选择最自然的树葬、洒葬、花葬等方式处理身后事。

将骨灰回归大自然的环保葬法有不同形式,树葬是指于公墓内将骨灰藏纳土中,再植树于上,或于树木根部周围埋藏骨灰的安葬方式。

在公墓外的适当场所,由县市政府指定一定区域实施骨灰抛洒,称为公墓外植存,目前全台有2处地点,位于新北市法鼓山“金山环保生命园区”与“三芝樱花生命园区”;由县市政府划定一定海域,实施骨灰抛洒,则称海葬。

不论树葬或洒葬,1、2年后骨灰完全回归大地,不会污染,土地也可循环再使用,环保葬法受到民众认同,实际执行者逐年增加。

从民国92年至今年3月,已有9,020人采公墓内树葬、洒葬;公墓外植存从96年迄今年3月,也有3,222人办理。

以海葬为例,从民国90年全国只有14人,逐年增加至101年113人,102年也有130人;从一开始只有高雄市办海葬,到现在全台已有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县、高雄市、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等7县市受理。

目前台北市有3处公墓内可树葬、洒葬与花葬的地点,以历史最久、民国92年启用的富德公墓“咏爱园”为例,迄今树葬5,151人,全国最多,洒葬也有295人。

位于阳明山第一公墓的“臻善园”花葬区去年启用,面积约8,200平方公尺,园区分18个葬区,采不立碑、不记名,轮流循环使用,开园日安葬者有24人。

内政部从90年开始推动环保自然葬,除透过编列预算补助地方政府在公墓内辟建环保多元葬专区,也持续宣导,希望经由观念的转化,加速推动殡葬革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