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都被涮 冯小刚为什么如此肆意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月3日讯】笔者日前体验了一次《大腕》的疯狂。上一场还没有结束,下一场着急的观众已在入口处水泄不通,开门时他们拥进场内占座位的情形,就像抢着上地铁和挤公共汽车。开映时,差不多就爆满了。放映始终,笔者数到全场出现超过103次的笑声。这的确让人体会了该片3天狂收200万的魔力。但是,这里面又总有让人笑不出来的东西。

  影射张艺谋?

  成都晚报消息,除了彻头彻尾的娱乐性,最大的感觉是,影片处处弥漫着冯小刚的肆意。这位导演把当下几乎有名的品牌都“涮”了一遍,甚至不惜株连他的同行。片中,“小柱”与“尤优”请来了张导,称其为当红大导演,正在网上选演员,要找本色的,要做成“电影还没有红,演员就已经红了”等等,在亿万观众面前,把这位“张导”足足羞辱了好几分钟。笔者问过几位观众,他们都道:“这是不是在说张艺谋?”时下几乎所有名牌企业也都落到了冯导的枪下。人间有搜狐,他来个搜狗;人间有海飞丝,他来个菲丝;人间有报喜鸟,他来个报丧鸟;人间有娃哈哈,他来个乐哈哈,还义正辞严地说是乐哈哈盗了娃哈哈。片中所有的品牌都是以蒙羞者的形象出现的。媒体已传出温州报喜鸟集团要打官司的传闻。笔者打电话询问,集团办公室的一位人士不置可否,但称公司上下都知此事,“正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之”。

  而冯小刚则理直气壮地表示:“绝对不会出问题,我们专门请了法律顾问处理这方面的事情。”显然,精明的冯小刚从一开始便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据报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显得对自己的这个“歪点子”颇有信心:“这就是影片吸引人的地方,我还非得用这样的方法,要不这部片子绝对没有它现在这样有看头。”冯小刚是近年来中国才华出众的导演和商人,他当然有权力用这种方式来奚落别人。笔者想当然地以为他完全可以用更有独创性和开放性的方式去展示幽默感,实在太书生气了。法律也许奈何不得冯小刚,但他暴露出的“小气”,却完全有可能成为妨碍他攀登事业辉煌顶峰的绊脚石。至少在《大腕》中,他不太像是具备着一流大导演的那种情怀。现在,大概会有一部分观众要去猜想他的境界了--是片中葛优在关之琳面前扔出的第几块石头呢?

  文化暴发户

  笔者猜想,冯小刚在《大腕》中表现出的肆意,大概是要传递一个信息:我冯某才是真正的大腕。但给人的感觉又像一个任性的3岁孩子:我要做什么,我就得做,而你们统统拿我没有办法。不消说,冯小刚此人颇具某种北京人的个性:得理不让人,无理也不让人。曾几何时,他便因为媒体批评其作品,而冲入该媒体的编辑部干架,显露出了大腕的本色。当时,有报道评价:这使人想到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
  现在,冯导更加有本钱了:连续4年贺岁片的成功,成了中国人民最喜爱的大腕,因此就可以把什么人、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了。因为,在他眼中,控制了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好搞定。冯小刚自称,他从来不把观众当上帝,而是当作对手。说到底,这都是钱烧的。冯导其实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冯氏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商业性,以挣钱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就说《大腕》,片子还没有映,地铁站、街头、报纸便是铺天盖地的广告;片子开映前几分钟,又是一连串的广告;整个片子,围绕着无数的广告展开;影片结尾,再次出现了百事可乐和宝马的广告。这本来无可非议,全世界的商业片都是这样运作的。但是,被钱烧得发慌的冯小刚,因此在影片中大肆贬低钱,同时又进行着似是而非的道德劝喻,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刻意,流露出文化暴发户的俗气。

  媒体为何众口称好?

  另一让人佩服之处,是深谙市场的冯导对媒体的控制,他知道,疯狂的宣传一定会激起强烈的观影欲。《大腕》的宣传承袭了前几部冯氏贺岁片的惯例,从电视到报纸,从街头到巷尾,从国内到海外,一律轰炸个体无完肤。连冯小刚本人也带着他的班子到处游说、鼓吹,乃至到网上聊天。创下京城影院放映《大腕》最好成绩的首都影院的经理关志斌说:“《大腕》前期宣传相当成功,激发了观众观看影片的欲望。”冯小刚本人在京城的媒体中有多少关系,这说不好。娱乐圈与传媒界的利益结合已愈发紧密,这是一个事实。控制市场,要媒体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去炒作,需要实力,《大腕》在国内的宣传费达到了300万元人民币。于是,一时间,首都传媒对《大腕》是一片的叫好,几乎听不到任何批评的声音,本来是客观的评判者,现在满口是“小刚”、“小刚”的。反过来,也使人洞悉到,冯小刚当年对传媒大动肝火的秘密了。不过,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传媒丧失了独立批判精神,其实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世俗崇尚的便是流行,而且,崇尚的又仅仅是那种由大腕和准大腕们包装出来的流行。

  反思生活的苍白

  新东安影城的经理姜伟,因为参与了《大腕》的策划,特别关心观众对影片的反应,抽空就到电影厅里去看看。他说:“观众其实看《大腕》比所谓的专业人士要平和,他们直接冲着娱乐去,看完之后挺开心的,并且普遍觉得这片子上档次。”上不上档次,不敢评说,影院里的笑声与网上的点击数一样,并不说明一切。但观众确实是冲着娱乐去的。然而,为着一个冯小刚,为着一部贺岁片而如痴如醉,中国观众想起来毕竟又颇可怜。《大腕》的制造手段其实并没有太多新意:一个夸张的剧情,一些似曾相识的包袱,京式俏皮话的堆砌,从网上抄来的笑话,对名牌的“含沙射影”。但凭这些便已能主宰市场。让人难堪而深思的是,我国那么多的导演和制片厂,为什么就拍不出第二部这样的影片?如此,观众便只好一年笑这么一回了。因此,我们的生活中到底缺乏什么?缺乏幽默和想像力。而这是因为沉重和乏味。人们为了挣钱而打拼得精疲力竭,却不能从中得到乐趣,引发会心的笑声,便只有到每年年终去期望冯导的救市与救世了。《大腕》让人不能不反思生活的苍白,又不能让人真正去反思--因为它给你一种吃摇头丸般的幻觉和麻醉。在这种背景下,大腕们一旦具备了哪怕是很微薄的想像力,那便也会成为一种权力。既是文化的权力,又是金钱的权力。一朝如能让这种权力回归人民大众和日常生活,便会发现,《大腕》这样的片子,也就是可看可不看的东西。(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美女”关之琳凭《大腕》角逐柏林影后 (1/3/2002)    
  • 《大腕》获邀参加柏林影展 角逐金熊奖 (12/29/2001)    
  • 葛优:贺岁片不是人人都能上的船 (12/26/2001)    
  • 电影票成紧俏品 《大腕》京城票房一路飞扬 (12/26/2001)    
  • 关之琳:谁说长的漂亮就是花瓶? (12/25/2001)    
  • 冯氏定律: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星 (12/23/2001)    
  • 冯小刚关之琳英达谈《大腕》侃大山 (12/22/2001)    
  • 好友刘德华承认恋情 关之琳:他早该这样 (12/21/2001)    
  • 《大腕》不如《甲方乙方》 葛优:我的高峰在35岁 (12/21/2001)    
  • 贺岁片的男主角葛优:我不介意别人拿我开心 (12/18/2001)    
  • 与冯小刚首度合作 周星驰为《大腕》捧场相中葛优 (12/16/2001)    
  • “冯氏幽默”吸引美人–关之琳加盟”大腕”内幕 (12/14/2001)    
  • 2001中国电影遍地英雄起狼烟 (12/12/2001)    
  • 首映式也要与国际接轨 《大腕》明日热闹开场 (12/11/2001)    
  • 关之琳被冯小刚拉下水 “我不适合张艺谋” (12/10/2001)    
  • 携《大腕》现身上海 冯小刚:葛优是中国电影顶梁柱 (12/8/2001)    
  • 冯小刚的电影–“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 (12/5/2001)    
  • 冯小刚:为使影片进军国际影坛 不惜”贬低”葛优 (12/4/2001)    
  • 《大腕》即将撩开面纱 冯小刚想续写票房神话 (12/4/2001)
  • 相关新闻
    "美女"关之琳凭《大腕》角逐柏林影后
    章子怡:希望和“大长今”李英爱演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