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五倍券理论与实务脱节 台立委:效益恐与现金无异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1年08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袁世钢台湾综合报导)台行政院规划推出“五倍券”振兴经济,但民众党立委张其禄从公共经济学理论分析,点出政府忽略实务与理论差异的谬误,使发券的效益与现金无异;而取消民众1千元“配合款”则失去原设计的意义,等同马政府时代的“消费券”。他认为,目前仍处于纾困阶段而非振兴。

张其禄指出,五倍券的政策基础是来自公共经济学理论,有关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间“补助政策”的“财政联邦主义”,也就是中央如何透过不同的补助方式来使地方实践政策,其中包含现金、限定用途的补助款、配合款、实物补助等4种方式;而行政、交易成本与实践政策的效果成正比,现金最低,其次依序增加。

其中,“限定用途的补助款”相当接近“券”的设计,因用途已被中央指定,减少地方任意分配的空间,能彰显现金所缺乏的替代效果,精准将补助资源应用在政策目标上;而“配合款”的限制更严苛,地方需先执行中央政策达一定程度后,中央再予以补贴,即类似“倍数券”的设计,民众必须先支付1千元才能再获得政府贴补。

不过,张其禄认为,“五倍券”的政策设计虽符合公共经济理论的一般性假说,却忽略了实务上的情境变异,也发生了“不同分析层次”上的错误援引。他分析,由于补助是直接分散至大众而非地方政府,补助金额占个人收入比例甚低,不如补助款占地方政府总预算的大比例,使“倍数券”的经济效果与“现金”无异。

尤其在个人所得效果及替代效果部分,将因“规模”或补助金额太小而无显着差异。换言之,无论民众多获得2千元或4千元,既不会使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动(所得效果),也不会立即显着提升消费(乘数效果),因此多数民众应只会将此笔补贴应用于既有或必需的民生消费上,仅达成部分替代效应。

张其禄表示,“券”的好处顶多是限时消、有利政府事后统计消费流向,但除了极高的行政及交易成本外,需要从瘦鹅身上拔毛的“倍数券”更容易引其民怨;而取消了民众1千元的配合款后,就完全失去“倍数券”或“配合款”补助方式的设计用意,不会有“倍数”效果,实则与马政府时代的“消费券”无异。

张其禄强调,就疫情的影响情况与政府所能发放的补助金额而言,目前仍只能算是纾困而非振兴,国内多数内需及服务产业需要的是纾困的及时雨,不宜再经繁复的行政手续;纵使是为了振兴,也不宜再耗费庞大的行政成本印制,直接回馈至民众身上;若能排富,则可将人均补助的金额提升与集中,更能加强经济刺激效果。◇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