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清大发表晶面效应理论 启发半导体研究突破

清大化学系教授黄暄益(左)及博士在职生陈柏豪(右)以研究实证晶面效应。(清大提供)
人气: 5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3年09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倩玉台湾新竹报导)清华大学28日表示,化学系教授黄暄益团队发表“晶面效应”理论,以研究证实即使采用同样化学元素制成的晶体,只要形状不同,就会因晶体表面薄层和内部晶格排列的差异,产生不一样的电性、光学性质及光催化活性。这项研究成果登上顶尖期刊《Small》,可望启发下一世代半导体研究的创新突破。

清大指出,学界过去认为,相同晶体的导电度、光学性质等各项理化性质应该都是一样的。但黄暄益多年前就发现,氧化亚铜八面晶体最导电,其次是立方晶体,菱形十二面晶体则完全不导电;此外,氧化亚铜菱形十二面晶体的光催化活性最佳,其次是八面晶体,立方晶体则不具光催化活性,且不同形状晶体呈现的颜色也不一样。

清大化学系教授黄暄益以立方体解说晶体表层的晶面效应。(清大提供)

许多研究者面对这些差异,并未进一步探究这个现象,但这反而激起了黄暄益的好奇心,希望能以实验数据证实这奇特的晶面效应。

黄暄益表示,假设晶体表面有一薄层,因原子位置的极小差异,使得表层的晶格排列方式与内部晶格出现变化,因而造成不同的电荷移动、光吸收效果。“就如同生鱼片表面用火焰微烤一下,外观貌似相同,但香味及口感就会产生变化。”

为证实这项假设,黄暄益团队使用国家同步辐射中心的高解析度X光照射晶体,并以高解析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果然发现八面晶体、立方晶体、菱形十二面晶体上的晶格排列都不一致,证实了“晶面效应”理论。依此理论,半导体也会产生不同的压电性及磁性。

清大化学系博士在职生、同时也是国家同步辐射中心研究助理的陈柏豪说明,台湾光子源高解析粉末绕射实验站的光源强、光束直且不易发散,因此实验准确度很高。他取氧化亚铜奈米晶体粉末,填充在只有直径0.3mm的毛细管中,并用X光照射曝光,发现图上有两个绕射峰,显示晶体表面跟内部确有两种不同的晶格排列方式。

陈柏豪认为,了解晶面效应产生的机制,能让未来的半导体材料应用更广泛,例如利用晶面控制电荷转移,或挑选适当的晶面组合制成电晶体。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