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北市里政改革 应落实贯彻市民主义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2日讯】台北市推行里政改革攸关社区文化,甚至与市民主义、民主素养能否步上轨道息息相关;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咨询顾问夏铸九呼吁市府应把握无连任负担的时机,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即将接任文化局长的廖咸浩也表示认同。

据中央社2月2日报导,台北市政府去年完成里邻重划工作,市议员、市长、里长也已完成改选,今年初并推动里政改革,具有连贯性,夏铸九分析说,相对于市长选举,台北市的里长投票率只有三、四成,显示里长的民意基础薄弱,里长的角色未来是否应随着大环境的转变而调整,备受瞩目。

观察市府提出的改革方案中,邻长遴聘资格的调整,更呼应北市都会住宅区型态的转变,加入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委员此项资格规定;并在遴聘资格公布后,付诸行动行文各公寓大厦管委会,了解委员们出任邻长的意愿;此举有利于区民直接和区公所内所设置的社区规划人员互动。        

夏铸九认为,由此可见市府有意透过里政改革,衔接社区居民与区公所的人力资源,推动建立社区总体营造的机制;其实里政改革不只是为了里政业务的透明化,也攸关由下而上的社区文化是否得以“出运”、民主政治能否产生质变。

四月中旬将接任文化局长的台大外文系主任廖咸浩,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时说,他即将上任,虽不便谈论未来具体做法,不过他认为文化局未来要推动的社区文化扎根工作,势必要和民政局、都市发展局合作;文化推动不必然局限于文化领域;而且认同里政改革成功与否,影响所及,一定会涉及社区文化的推动。  

廖咸浩强调,文化除了是精致艺术,还有社区生活,过去他为市府撰写市政白皮书,就是以社区文化扎根发展贯穿全书;主张文化应经由日常生活表现,与生活紧密结合。

另外,认同社区总体营造能否形成,可以透过各行政区民间团体成立的文史工作室凝聚社区意识;至于藉由文史工作室展现、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案,要求市府局处落实,即是一种社区文化;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这些文史工作室横向联系不足,若能形成网络,社区文化的展现必定会更加丰富、精彩。

夏铸九归纳,无论前市长陈水扁所说的市民主义、市长马英九所说真正的市民主义,都叫“urbanidentity”;至于台北市民的自主社区主义,从争取水权反山坡地建设的天母社区妈妈、永康街与大理街争取社区公园运动等实例都可以看见;他们就是为了“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反对政府黑箱作业、推动地方文化工作”而行动;而且北市市民主义的发展程度早在前市长黄大洲时,即已超越政府的能耐。

观察欧洲的区域化经营模式,例如巴塞隆纳、马德里,都是以区自治的方式展现经营效能,夏铸九认为参照这些先进国家,进一步以国土重划的作法提高地方经营效能;台北市的社区总体营造若要成功,释放社区能量的机制就必须建立,更何况台北市民的市民主义发展已趋成熟。

夏铸九强调,其关键在于政府必须释出权力,例如将环保、建管与都市发展局等部分职权下放,让社区居民自己提出规划案,因为居民才知道自己所要的生活空间品质、文化模式为何?市府只要掌管政策,不要去教导社区民众怎么做。廖咸浩也举例说,以迪化街地板铺面为例,区民在庙前铺设大块石板,就远比日商提供的小石砖美;区民是有能力展现需求的。  

回到里政改革实务操作面,夏铸九认为,里长制度是清朝遗留下来的特有产物,但随着社会变迁,市民主义的发达,各领域市政局处与社区总体营造之间的里长,却又扮演着选举桩脚角色,应拿掉;为此,有远见的里政改革如今是绝佳时机;遇到阻力时,也应出面解说清楚,这样民政局的里政改革才能落实,市民主义才能开花结果,民主政治品质得以提升。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