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吴惠林:何谓知识分子?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5日讯】SARS风暴席卷宝岛台湾,全民抗疫总动员,非常手段也纷纷出笼,“居家隔离”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一种方式。不过,尽管此措施广为人知,但明知故犯者却也一箩筐,由“趴趴走”这个名词的走红即可知一斑。

在趴趴走案例中,以中研院李远哲院长说出的个案最受瞩目。那是中研院民族所陈姓研究员,居家隔离还跑出国,李院长除强调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外,还表示:“高级知识分子,指的是他的学位高级,但人品不一定高级。”有评论者认为李院长这几句话“辞锋严峻已极”,而且还与马偕医院周医生随团游日前后辉映,得出“高级知识分子都成为防疫负面教材,何况中学生或一般人士了。”之结论。这样子的推论让我立即想起不久前闹得满城风雨的“乡下人没知识” 风波,也让我的脑中浮出“知识分子到底是什么?”之疑问。

乡下人没知识意味城市人就有知识,而城市人教育程度或学历比较高是普遍现象,于是“教育程度或学历较高较有知识”的推论也就顺理成章了,也难怪会有“学位高的都成防疫负面教材了,何况中学生或一般人士了!”之直觉说法。不过,正如李远哲院长所言:“高级知识分子,指的是学位高级,但人品不一定高级”,一般人认定的城市人有知识、知识分子较守规矩,实在是偏见,而且是非常有待商榷的。连带地,知识不等同学历、不等同教育程度、不等同于学问,也应该是明确的。那么,知识是什么?知识分子又是何指?

经查字典,知识是“知道事事物物的道理”,准此,知识不与教育程度、学历高低等同(或绝对地正向关系)也很明显了。而知识分子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探究“知识分子”者有如过江之鲫,历史文献也是汗牛充栋,但似乎无法出现共识,于是一般人就习以为常的视“读书人”为知识分子了。不过,如上文所述,应不是这样的,我们举柴松林教授长期阅读、论辩、观察和思索之后所获致的“知识分子构成十大要素”供参考:一是知识丰富;二是关怀社会;三是理想崇高;四是道德勇气;五是动机纯正;六是独立精神;七是批判精神;八是理性态度;九是眼光远大;十是浪漫情怀,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

当前社会的学位高级者,连知识丰富这一项是否满足都有问题了,遑论其他九项!读者们同意吗?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