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的客人--客家人

谢亚晴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9月10日讯】“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句话代表了客家人开创的生命之路,也见证了中华民国的海外移民史。

居住台湾的闽南人约占台湾人口七成,客家族群则约占一成五左右。但一踏出台湾,客家人是一个具有强烈影响力的族群,中华民国的建立也与他们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国父孙中山先生一九○五年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后,接续发动了十次的革命活动。除众人熟悉的黄兴之外,参与计划的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均为客家人,他们不断在海外宣传革命精神,许多客家籍志士并经由其介绍入会,参与革命计划;与谢家兄弟负责为革命募款的也多为海外客家人,例如:姚雨平、温庆武、刘芷芬等。

清末进入东南亚的客家移民多从事苦力或是协助外商进行中国精致进口物的补修与交涉,到后来渐渐倚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简单买办或是中小企业创业,对当时的东南亚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著名的虎标万金油发明人胡文虎便是自缅甸移民至新加坡的客籍人士。

海外的“客家会馆”亦是海外华人交换商机、请益所在。有些国家的客家会馆更发挥强大的功能,各省籍人士均到此交流,故取名为“客属会馆”。

客家人的生活点滴

客家人早期居住山中,生活条件贫瘠,养成勤俭习惯,“虽然现在有电热水器,但是父母亲还是到后山捡拾柴枝,自己烧热水洗澡。”身为在台第廿一代的客家人妘姐表示,父母认为大自然的一枝一叶都有其用途,不要辜负上天给予的礼物。

客家人亦擅于制作多种腌渍品,此举除可预储冬藏,对于每一口食物的利用也反应了他们不愿浪费的天性。



嫁入客家家庭的闽南人士吴女士表示,婆婆对家庭细节与礼节的要求,比起她的家庭严格许多,例如出了门或一进门都必须要打声招呼,洗衣服也有规矩等等。据妘姐回忆,家中是男主外、女主内,祖父母对个人该打理的事务分寸拿捏精准,祖父不插手过问祖母掌管的家内事,反之亦然。上一代的相敬如宾是子孙最好的教学示范。

客家人对于子女的要求也有差异,男孩因要继承家脉,因此在各方面要求严格,对女孩重点在教会其如何持家。此外,客家人对读书十分重视,代代以书香传家为美誉。

妘姐说,在国民教育尚未普及之时,村里人会请私塾老师到村里授课,男女皆可上课;因白天忙于农事,所以晚上才上课,客家人称其为“打夜学”。即使到了现在有义务教育的时代,客家人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还是十分重视,对子女要求严格。

除了拘谨的一面,客家人也是热情与好客的。直到廿岁才有电灯可用的妘姐记得,“当时,家家都宰鸡宰鸭来招待牵电线的工人,负责吃、住,完全把客人当成自家人一样。”


团结与同心精神流传

古时候,客家人从河北等地迁至江淮,因避战乱迁入了江西、福建与广东;明末清初,开始辗转进入东南亚;清末,更多人开始进入东南亚工作,甚至置产不归。累世以来的流离迁徙,客家族群最引以为傲的是“硬颈精神”--一种择善固执的倔强,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获得他人敬重;困苦的环境让他们体认到同心合作的力量十分巨大,因此对外,客家人一向团结、相互帮助。

近来,客家文化消失在五光十色的城市中,令客家大老忧心忡忡,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竟比不上电脑的魅力,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比不上事事讲究专业包装的现代理论。我们不禁仰头叹息,客家子孙啊,何时才能领略客家文化之美呢?──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客家新戏"寒夜续曲" 光良和吴雨致挑大梁
连战、马英九均强调反对一国两制
台湾正名争议
客家电视台迈入第二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