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研院50年 成长大蜕变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郭怡君╱专题报导)民国三十八年中央研究院迁台之初,只能借杨梅火车站的仓库存放文物史料及研究办公,代院长朱家骅寻觅适合院址,某次到南港钓鱼看中了当地环境清幽静谧,才在四十三年正式在南港建院,历经半世纪的耕耘,中研院的经费从当年的六十五万元成长到今年八十七亿七千万元,让南港农田和鱼池蜕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术殿堂。

在民国十七年成立的中研院,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共成立十个研究所,战乱时期四处搬迁,最后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只有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数学所的图书馆,院内耆老回忆都说:“当初十个只算迁来一个半”。如今中研院已有廿五个研究所与筹备处,及五个研究中心。

高龄八十六岁的史语所黄彰健院士回忆,迁台的头五年,同仁在杨梅火车站的仓库克难度过,因地方太小,从大陆搬来一百多箱的文物史料只能开几箱研究,租的宿舍下午被晒得像火炉,得散热到午夜里头才能睡人。

中研院刚搬到南港时处处都是农田,当地农夫不清楚中研院的性质,看史语所考古组竟然拥有许多具人骨,还有人被吓到,研究员连忙解释都是研究用的。

因父亲石璋如院士的关系,从国中起就与中研院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石磊指出,当年一天只有四班公路局公车经过南港中研院,因中研院和台湾大学往来密切,在经费拮据下,代院长朱家骅只有跟军方争取不要用的卡车充作中研院的交通车,没多久军车坏了,又去跟公路局争取报废车来用,“有报废车可坐就谢天谢地了。”

石磊回忆,当年中研院大门外就是运煤台车的轨道,宿舍区离南港菜市场走路很远,当年没有冰箱,每天都得去买菜,研究员薪水里列了每月六十元的交通津贴,就是给太太坐台车去买菜用的,来回一趟刚好两元。“这些年环境变化真的很大,新进人员享受的研究资源真是天之骄子,无法想像我们当年的简陋勤俭。”

在中研院任职将近四十年的植物所研究员陈庆三回忆,一开始他在苏仲卿老师实验室当助理,要做分离有机分子的电泳实验没有设备,苏老师只有自己设计电泳槽,委由另一位助理的军官父亲帮忙组个搭配的电源,才在拼凑的器材里做出两篇论文。

中研院的年度经费在民国六十七年首度突破一亿,该年院士会议建议政府支持长期研究,拟定“五年发展计划”,使中研院的经费在七十年首度有将近两倍的成长而突破三亿元,到七十四年更增加到十一亿。

院长李远哲表示,在南港发展五十年能有今日规模,是靠许多前辈和同仁很大的努力而成,中研院拥有光荣传统,但不应以过去的传统为满足,他希望能将中研院发展成在各领域都能与国际学术并驾齐驱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

李远哲指出,为对社会有更具体贡献,中研院去年6月在基因体研究中心下设置“生技育成中心”,今年将累计进驻五家厂商。为带动南部地区的生技产业发展,也在今年元月于台南设置生物科技实验中心。此外,中研院已与二十所公私立大学签订学术合作办法,加强协助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他强调,10月16日开放院区活动,将有中研院南港院区发展五十周年的精彩回顾,欢迎青年学子和一般大众前来参观。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