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生宅心仁厚 眷顾穷人被视为神

文/颜丹
有一人得了伤寒,其他医生都说没救了,但葛方覃看完后,立刻开出了药方。(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99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想要安民济世,无论用做人的道理,还是用药材、针术等治病的方法,都得怀揣着“大慈恻隐之心”以及“救苦之心”。比如在明代医籍中,就记载着这样几位拥有高明的医术,却专注于济贫的自儒而医的大夫。

死后成仙的医生葛方覃

江苏高邮一带有位医生名叫葛方覃,字寅谷,是御史葛萱的七世孙。自幼学儒的他一直对继母很有孝心。以前,继母得了重病,他就终日守在身边伺候。因汤药的药性很烈,他每次都会自己先尝一口,确认对身体无害后,才让继母服用。尽管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但继母仍在不久后离开了人世。

他为自己身为人子却治不好继母的病而感到难过。从那以后,他开始拿起医书,潜心地钻研起来。因赤诚之心感动了天地,他很快就无师自通,能用精妙的医术给人治病了。

有一年,当地疫病蔓延,染疫死亡的人日益增多。那时,他挨家挨户地给人治疗,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穷人买药。就这样,他救活了很多人,大家都对他心存感激。

邻县有一寡妇得了非常厉害的疟疾,治了好几年都没治好。葛方覃一来到她家,她就听到有鬼在屋里说:“这人是正人君子,我要回避一下。”后来,那寡妇喝了他开的药,很快病就好了。

还有一人得了伤寒,其他医生都说没救了。但葛方覃看完后,却立刻开出了药方。别的医生都拦着,不让给病人服用。他家人没办法,就把药包扔在家里的神龛下面。过了几日,那人没挺住,病死过去了。他家里人正伤心呢,忽然看到神龛下的药包在动。他们觉得很神奇,于是打开药包,把里面的药拿出来煮好,给那病死的人灌下去。没过多久,那人就活过来了,后来病也好了。

葛方覃七十四岁时,在家中离世了。多年后,当地人求神问卜时,又发现他多次降临在会弹琴的人身上。于是,人们都说,他已经得道成仙了。

死后当了土地神的医生闵自成

浙江钱塘县有位医生名叫闵自成,字思楼。他从小就是至诚至孝之人,为父亲守丧多年,又把父亲兄弟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当时,他与另一位也同时精通内外科的医生姚应凤齐名。于是,每天登门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病人中虽有达官贵人,可他从不嫌贫爱富,甚至对穷苦的病人更加照顾。只要发现哪个病人家中贫困,他就不收诊费和药资,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送给他们。

人家问他:“你为什么总是优先给穷人看病?”他回答:“我要是不主动把他们叫到跟前,他们就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拖着不来,这样会有生命危险的!”多年来,他家总是挤满了路边的乞讨者。可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感到麻烦。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江南道的监察御史杨旬瑛在听人讲述了他的为人后,还专门对他进行了旌表。他七十一岁那年,有天晚上梦到有官吏模样的人来请他去担任海宁老盐仓的土地神。没过几天,他就在家里闭目而逝了。他的同乡与庙里的一位僧人也做了同样的梦。于是,当地人一起建了祠堂,把他的塑像放在里面供了起来。

被当地人视为神的医生潘文源

江西婺源县有位医生名叫潘文源,字本初。他为人宽厚,对人也十分和善,颇有长者风范。他年少时学儒,长大后又跟人学医,很快对医道有所悟解。他的医术神妙莫测,却总能药到病除。于是,每天来找他求医问药的人多得不可计数。

行医多年,可潘文源对名利并不上心,而是一心只想着如何用这种方式向病人施舍。平时,他给人治病从不收诊费,而病人所需的药材也一概赠送。遇到没钱的病人,他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分给他们。在行医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乐善好施,却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当地人对他的德行、义举都十分感佩,将他视为自己心中的神。潘文源去世当天,很多人都在他住的巷子里伤心流泪,久久不愿离去。

被当地人视为良医的医生施文彬

苏州有位医生名叫施文彬,字宗文。他父亲是太医院里的医官,很早就将医术传给了他。他从不因为自己的医术过人而怠慢病人,尤其遇到穷苦的病人时,反而更主动地去给人治疗。别人问他缘故时,他回答:“没钱的人总是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但作为医生,我也疏忽怠慢的话,他们就会因为病拖久了,没办法救治。”

有个地痞无赖对他很不客气,可他从不在意。有一天,那人突然病得很厉害。当时已经很晚了,外面一片漆黑,路也不好走。可施文彬听到这个消息后,仍然二话不说,拎起药箱,就往那人家里走去。喝了他煮的汤药,那人的病很快就好了。他如此宅心仁厚令人感佩,当地人都称他是名副其实的良医。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像名医扁鹊这样对“病”与“死”有着极佳判断力的医生还有许多。本篇将介绍明朝医籍中记载的几位。
  • 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所蕴藏的神奇力量。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的基本技能,诊病方式看似简单,但成效要想达到极高层次却并非易事。这其中的每一项都神妙莫测。不抱着“普救含灵之苦”的“大慈恻隐之心”,古代那些药到病除的医术、能断人生死的脉术都是练不出来的。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