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专家:仿美澳经验 多管齐下防堵火蚁蔓延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3日电)火蚁在台湾各地蔓延的消息愈来愈多,引起民众重视,政府农政单位也正积极处理,根据美国和澳洲经验,火蚁惧怕寒冷和干燥的生存条件在台湾并不存在。专家指出,可以仿效美澳做法,全民保持“生物国防”观念,采取两阶段防治策略,以多管齐下方式共同防堵火蚁蔓延。

火蚁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初期因货物运输入侵美国南方,70多年来,火蚁造成美国农业、经济、环境卫生非常严重的问题,火蚁入侵美国后,以每年 198公里的速度蔓延,目前美国12个州超过 1亿公亩的土地被火蚁占据。

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林曜松指出,火蚁每年造成美国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南卡罗来纳州1998年就有三万三千人因被火蚁叮咬送医, 15%的人产生局部严重过敏反应,2001年德州因火蚁造成1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林曜松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9年签署行政命令,成立全国入侵种委员会,由农业部、商业部、内政部等部会担任共同主席,成员上自国务院,下至各部会通通参与,2000年委员会的预算多达6亿3000万美元。

澳洲2001年首次发现火蚁,估计若不处理,20年后将损失约新台币1500亿元,30年后将损失3000亿元,澳洲政府积极着手成立火蚁处理中心,编列6年2亿美元预算,动员 650人进行侦测、监测、防治、教育宣导等工作。截至今年5月,澳洲总处理火蚁的区域达71796公顷, 98%处理后监测点未再发现火蚁,成效相当卓著,值得台湾仿效。

台湾大学昆虫系研究人员林宗岐表示,火蚁入侵澳洲和新西兰的主要来源是航空货柜,而非船运货柜,因为航空货柜速度快,火蚁又可以耐-17.8度C,所以会藏在货柜底部,从机场开始入侵,机场附近有大片空地,正是火蚁繁衍的最佳温床。

长期研究火蚁的林宗岐指出,火蚁属于地栖型,会以土壤堆出小蚁丘,新建立的蚁巢约4到9个月后才会出现蚁丘,火蚁由蚁卵发育到大型成蚁约 180天,成熟的单蚁后蚁巢约有 5万到24万只个体,每英亩可形成80到120个蚁丘,多蚁后 (20余只)蚁巢中约10万到24万只个体,每英亩可形成400个蚁丘。

他说,火蚁在美国和澳洲逐渐被控制的主因,除了政府长期关注外,最重要的是火蚁无法在-17.8度C的环境中生活,限制它们向美国北方扩散;另外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太干燥,也限制火蚁前进,但台湾并无这两种自然条件。

至于火蚁在台湾扩散的途径,主要是经由自然迁徙和洪水扩散;以及人为的园艺植栽、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空货柜、车辆等途径污染各地;目前已知遭火蚁危害的区域,除各种农业环境外,还包括公园绿地、学校操场、草坪、荒地、重划区空地、变电箱等。

林曜松强调,依国外经验,外来入侵种扩散速度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控制入侵种首重预防和防治,一旦扩散,几无解决之道。所以以这次火蚁藉由草皮移植入侵台北市来看,草皮供应商这两、三个月到底将草皮卖到何处,值得深入追踪。

他提醒政府,目前防治火蚁的经费过少,仅能控制部分火蚁灾害区域,但其他已被入侵的土地不知怎么办,而且再复发时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政府迫在眉睫需要处理的问题,而且园艺、废土、农耕机具的移动等都应该立法严加管理,否则将助长火蚁的扩散。

林宗岐也说,火蚁正在适应台湾环境,因此是防治黄金期,若此时不防治,后果无法收拾。美国、澳洲、新西兰等国均采用饵剂、独立蚁冢处理共同配合的二阶段防治步骤,在火蚁觅食期撒饵剂, 7到14天之后再使用独立蚁冢处理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两阶段处理法每年处理两次,通常4月到5月处理一次, 9月到10月处理第二次。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小如在“台湾外来入侵生物防治优先工作座谈会”中,以宏观角度提出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方法。她呼吁,该是启动全民“生物国防”的时候了。政府要加强执行各机场、港口的监测和追踪;同时加强管理人的行为,例如陆域、水域产品的进口商要长保纪录;订定非本土物种的买卖管理办法,同时奖励清除外来入侵生物和处罚不法行为。

至于救急部分,刘小如认为,需要增加农委会防检局的人力和经费,并评估执行策略,才能让防治工作收效,而且除了台湾岛之外,附近各离岛都要有防疫隔离措施。最重要的是民众都要动起来,不但不要再放生,若发现外来入侵生物时应回报,这些机制系统都须政府和民众携手建立,才能有效控制外来危害生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