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柯庆明:现代国民 应多学白话文

人气: 4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黄以敬╱台北报导〕高中国文课程暂行纲要拟小幅提高白话文比例早在去年已上网公告,昨日却突然传出部分国文老师及泛蓝政党质疑此举为刻意减少文言文,意图“去中国化”。课纲专案小组召集人柯庆明昨日澄清,这份纲要已在北中南东举办公听会,不仅几乎所有与会国文老师都认同,且在网路上公布也已超过一年,部分人士却在选举时扣他“去中国化”帽子,他不能接受,这明显受了历史纲要政治争议的“池鱼之殃”。

柯庆明强调,高中国文增加白话文,是因应现代国民在二十一世纪,国文是最重要的沟通、表达情感的工具,白话文增加确有必要,希望学生透过优美的白话文,学习当今生活环境与情境表达,毕竟现代人都是用白话文沟通、写作,甚至“追女朋友都是靠白话文来表达”,诸如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也都算是白话文,绝对不是去中国化。

柯庆明指出,新修订的课程暂行纲要在前教育部长黄荣村时代就已确定增加语体文,外界并无太大异议,且白话文增加十%,几乎每册增加不到一课,若加上“文化经典教材”,整体文言文与古典文学比例仍高于语体文。

依据高中国文课程暂行纲要规划,高中国文科授课时数由每周五节减为四节,在国文必修课程中,文言文比重降低,高一由五成五减为四成,高二由六成五减为四成五,高三由七成五减为五成,白话语体文则相对提高,但可弹性调整五%。

原为必修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改为选修,但纲要中也要求,每册应选至少一课的古典文学“经典文化教材”。但是不再独尊儒家思想,而是广纳诸子百家不同学说,高一上论语、高一下孟子、高二上墨子、高二下韩非子、高三上老子、高三下庄子。此外,高三还有论语、孟子选修课,学校可以视需要开二至四小时论语或孟子选读。

至于语体文选读文章,则应以新台湾文学的名家、名篇为主,且要包含原住民作家作品及其他近现代华文作家与优秀翻译作品。柯庆明指出,依据暂行纲要,语体文与文言文比例,高中三年平均为五十五%比四十五%,若加上“文化经典教材”,其实文言文及古典文学还是较多。而语体文所增加的十%比例,每册增加其实不到一课,而且纲要开放教师可酌量增加五%,不少教师还反映增加比例不够。

针对国文时数减少,教育部中教司司长李然尧指出,高中国文时数减少,在两年前实施周休2日时就已确定,且几乎所有科目都减少时数。

〔自由时报记者黄以敬╱台北报导〕高中国文课程暂行纲要不仅提高白话文比重,教材中的文言文也重新列出四十篇参考文目,课程纲要小组召集人柯庆明昨日略带抱怨地指出,教育部及课程发展委员会曾有委员假借“杜正胜部长”名义介入文言文选文内容,要求他撤换“阿房宫赋”等六篇古文,原因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文章太难了。

代表全国教师会参与高中课程发展委员会的常务理事、花莲高中国文教师洪龙秋昨日说明,柯老师所提出更换的文章,是他征询部分基层高中国文老师意见后,在课发会中提议作部分更换,原因是阿房宫赋等文章难度太高,希望能另选新文章。

**白一点 教师多肯定**

〔自由时报记者黄以敬、许敏溶╱台北报导〕许多现任国文教师及家长团体对增加白话文表示肯定,认为有利于学生提升现代社会沟通与表达能力。

曾对中学国文进行研究统计的台湾笔会会长曾贵海指出,即使是威权的中国,沿海省份的中学国文课程,也仅要求文言文只能占二十%至三十%。英语系国家,教科书更早已由古英文改为现代英文,沙士比亚式古英文少之又少。反观台湾,旧教科书文言文高达七十%左右,若再加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文言文及古典文学比重甚至高达八十%,这是全世界特例,根本不符培养现代国民的目标。

一路参与高中课程纲要修订的台北市家长教育协会理事长林文虎昨日指出,过去两年修订国文纲要的历程中,家长与教师团体均认同高中国文应该因应社会环境发展而作演进,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现代文字应用能力,一直有相当高的社会共识,因此国文纲要早就通过并对外公布。

他相当不满地质疑,少数人士及媒体到选举前,才刻意以政治意识偏见曲解教育专业,徒然让“教育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国文科补教老师陈鸿展指出,主张多念文言文者,大致认为多接触文言文,可增加写作词汇,阅读古文也有正面助益,但目前世界潮流是减少文言文学习,且现在学习管道多元,从国外书籍中一样可以学到新的词汇,且从事文字工作者,不见得一定是中文系科班毕业,可见得学习文言文对写作及阅读,并非有绝对相关性。

陈鸿展说,从上次的历史课程暂行纲要,到现在的国文课程暂行纲要,由于涉入太多意识形态,成为热门话题,盼各界回归学术专业讨论。

**国文纲要 扫到政治台风尾**

自由时报记者黄以敬╱特稿

8月即定案公告的高中国文暂行纲要,却被卷入所谓“去中国化”的争议。事实上,国文纲要提高白话文比例的草案去年就已上网公布并举办公听会。诚如课纲小组召集人柯庆明所言,增加白话文早就获得社会多数共识,却在正式公告三个月后、立委选举前夕突然出现“去中国化”争议,“课纲上网年余无人问,一到选举就惹尘埃”,文言文比例恐怕不是重点,政治无限上纲才是最大问题。

国文纲要的拟订,早在两年前就已进行,历经东南西北公听会,去年10月再经另一批学者组成的审查小组审议,又经家长、教师及专家的课程发展委员会讨论定案,就算中间有过歧见,但因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增加白话文早已形成共识。

国文暂纲确已完成法定程序,并已达成最大改革共识,如果要说教育部介入,是小看了所有参与课纲拟订的教师、家长与学者代表,也昧于民主发展早已不容许类此情形发生。

部分老师及政治人物等到选举前才以最具意识形态意味的“去中国化”语言提出疑义,根本就是意识形态无限上纲。

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国早已改革课程大幅删减文言文比例,几乎大多数华文地区都以现代中文或英文作为教学主体,网路资讯化更早已使得教学形式与传统大相径庭,我国学生如果还是满口“之乎也者”,只怕不是“去中国化”,而是与“现代化”、“国际化”越行越远。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