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学者:混凝工法与生态工法非0或1的选择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惠君台北十八日电)强调工程与环境中取得和谐的生态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在七二水灾中成为众矢之的,台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镇洋强调,混凝工法和生态工法并非0或1的选择,两者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因此,不需将传统工法妖魔化、也不必过度神化生态工法。

生态工法的概念起源德国及瑞士, 1938年德国的Seifert 首先提出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流治理任务的基础上,达到接近自然、廉价,保持景观的一种治理方案。

林镇洋强调,生态工法不是为了生态而不顾安全,而是“以安全为基础”、“将不安全的因素降低”。

在国内,虽然推动生态工法的时间并不长,但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民国88年施作完成的内湖大沟溪,当时大沟溪下游接住宅社区,考量安全排洪要求及恢复溪沟生态环境,因此溪沟护岸的设计以半重力式结构为主,并以天然石块作表面处理,溪沟河道中视地形设置固床工等结构,降低河床落差、蓄积溪水好让鱼虾等生物生存。

另外,位于武陵农场的七家湾溪,是国宝鱼樱花钩吻鲑的栖息地,混凝土属碱性不利国宝鱼生存,因此,当时也是以生态工法再造七家湾溪。林镇洋转述在七二水灾后前往勘察的学者表示,位于中部山区的七家湾溪并未受到破坏。

林镇洋曾到奥地利靠近阿尔卑斯山区参观,他提到,当地环境是高山、丛林和恶水,和台湾差不多,当发生土石流或融雪时带来的灾害甚至远超过台湾,不过,当地人用生态工法的概念,以木头构筑防水墙,效果奇佳。

林镇洋指出,传统工法(混凝工法)有它的时代背景,不能全然抹煞其功能,他也承认,生态工法在台湾是从试误中学习,但从奥地利的例子看来,生态工法可因地制宜,只要多动点脑筋,考量当地生态,不要一味只采取传统工法或生态工法,“传统工法和生态工法并非0或1的选择。”,他一语双关地说:“More Brain,Less Concret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