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盆地效应 北市耐震大考验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2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陆敬民╱台北报导〕南亚海啸悲剧,再度引发国人对地震的恐惧,加上昨天下午日本千叶县南方海域又发生芮氏规模6.8强震,灾难电影中的情节不再是遥不可及。地震专家提醒,台北盆地地质松软,若花莲外海发生强震,台北市所受到的“盆地效应”将较其他地区明显。

中研院地球科学所副所长黄柏寿透露,从国内历次地震纪录里发现,每当花莲外海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时,隶属盆地地形的台北市,都会遭受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台北市东南缘的“盆地效应”更为明显。

他以发生在去年10月24日的台北市地震为例,那次地震规模最后被证实不过3.7,但因震央就在台北市东区的四兽山,不但紧邻信义计划区,而且就在全球第一高楼“台北101”旁边,因此引起各界关切。

震央曾出现在四兽山,使得台北101的建筑耐震性能引发关注。黄柏寿说,其实台北市的地震发生频率远低于台湾其他县市,但正因发生频率低,资料来源有限,所以不易进行统计分析,加上台北市贵为首都,自然受到外界较多的注目。

根据台北金融大楼公司所提供的各项数据,黄柏寿认为,“台北101”在耐震及防灾避难设计上颇为完善,但该大楼所在地点,确实会受到较为明显的“盆地效应”影响,因此仍旧不能掉以轻心。

地球科学所日前通过一项有关于台北市盆地效应的研究案,地球所将在台北市各重要地段,以钻井方式埋设地震仪,平均深度达100公尺,黄柏寿希望这项研究,能揭开更多有关盆地效应的谜团。

地球所埋设地震仪解盆地效应谜团,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指出,根据政府对全台各地区建筑物耐震系数的设计规范,可以发现,台北市其实是一个地震频率较少、规模也较小的居住环境。

郭铠纹表示,目前台北县市、基隆,以及桃园地区的建筑物,耐震系数设计规范为0.23g,高雄市与部分高屏地区也是0.23g,至于台湾其他地区,则采较为严格的0.33g。

郭铠纹说,台北盆地发生地震的频率少、过去已知的发生规模也较小,但由于台北盆地土质松软,容易产生“盆地效应”,加上人口拥挤,建筑物密集,因此就算极少发生震央在台北市的地震,或者上述地震因规模太小而没有造成灾害,台北市也应严防来自花莲外海的强震。

中国技术学院建筑研究所副教授、前台北市土木技师公会理事长詹添全表示,相较于其他县市地质,台北盆地犹如“果冻”一般。

根据“921”与“331”大地震后所测得的数据,台北盆地的地震共振周期长达1.32秒,对建筑物的伤害,将远甚于其他地区。

詹添全认为,虽然台北盆地发生地震的频率较低、已知的规模也较小,但由于“盆地效应”的影响明显,因此政府应以较为严格的耐震系数设计做为规范。

郭铠纹也认为,由于台湾发生都会型地震次数少,所以国人对都会型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所知有限。

他以“921”为例,由于“921”发生在人口较不稠密的非都市地区,因此所造成的灾害,尚无法与发生在日本都会区的阪神大地震相提并论。

不过,若台湾未来一旦发生都会型地震,在没有一套完善的建筑物耐震机制与都市防灾避难措施的情况下,届时台北市能否承受这样的打击,相当令人担忧。

为了避免因强震来袭而造成更大的灾害,郭铠纹建议,政府应尽速拆除建筑物防火巷内的违建,以利未来救灾运作。此外,老旧房屋也应尽快更新,才有希望将伤害降到最低。

101耐震强度与核电厂同级

〔记者陆敬民╱台北报导〕有关台北盆地东南隅易受“盆地效应”影响,台北金融大楼公司昨天表示,“台北101”大楼耐震强度“相当于核电厂等级”,因此民众大可放心。

台北金融大楼公司协理杨文琪表示,“台北101”大楼在设计时,便已将“盆地效应”考虑进来。该大楼总共有380支深入岩盘15到30公尺的基桩,而且大楼底盘厚达3.5公尺,基础相当坚实。

此外,“台北101”大楼在建筑物结构体本身采用“巨型结构”(Mega Structure )的设计,以8根巨型钢骨做为骨干,可承受震度达7级的地震。

在耐震周期方面,“台北101”大楼是以2500年的大地震回归周期做为基准,换句话说,即使发生2500年一遇的大地震,“台北101”大楼依然能够修复。

至于风阻尼器部分,这颗全球最大的大钢球,可消减大楼40%的摇晃程度,提升位于大楼内部人员的舒适度。

新闻辞典–盆地效应

何谓“盆地效应”?

专家指出,地震强度通常会以“同心圆”形式向外传递,但台北盆地内的震度却较周边地区来得高,这是因为台北盆地周围是坚硬的地盘,但盆地内的土质为万年沉积物,结构松软,因此花莲外海的地震,经过台北盆地周边反射后便聚集在盆地中心,让盆地内部松软土层的震度被放大,使得身处盆地内的建筑物所受到的震波冲击也就更为严重,就像一个装满水的脸盆,受到震动而不断产生水波。

过去学界认为,台北盆地因地震而引发的共振周期为1.64秒,经过“921”与“331”大地震后重新测得的周期,修正为1.32秒,但无论如何,对建筑物都是一项沉重的冲击。

(记者陆敬民 )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