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玉米增产计划有效 缓和马拉威粮荒压力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1月15日报导】马拉威系列报导(九)(中央社记者刘正庆约翰尼斯堡特稿)非洲中南部小国马拉威在农业生产上是标准的“看天田”,雨季时只要雨量分布不均粮荒便随之而来,马拉威农业部负责农作物生产官员莫约表示,台湾技术团从一九九九年推动的小农玉米增产计划,确实有效缓和该国粮食短缺的压力。

担任台湾农业技术援助计划对口单位负责人的莫约女士表示,以台湾技术团在北部姆祖祖地区推展的小农玉米增产计划为例,当地九千二百七十五户农民家庭,一九九九年对主食玉米的需求量为一千二百五十二万多公斤,但产量只有十二万八千零二十六公斤。

在台湾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良玉米种子、改善耕作面积和混合肥料后,莫约指出,到了二○○四年,当地农民的粮食需求量虽然增加到九千六百四十四万公斤,但生产量也提高到五百一十四万三千公斤。


即使六年内粮食短缺量仍高达九千一百多万公斤,不过莫约表示,去年投入这项计划的二千多户小农已可生产足够的玉米,并将多余的产量对外销售赚取额外的收入,这对其它尚未出资投入计划的农民来说,已造成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生产积极性。

不同于以往只给鱼却鲜少提供钓竿的援助,技术团农艺技师刘辉雄指出,台湾是以贷款当地农民并共同缴交基金 (约一点五美元)的方式,从小农玉米生产进一步推广到社区,这项计划开办六期以来,已足够一户家庭全年所需的粮食。

刘辉雄表示,小农玉米增产计划刚开始只是想办法达到示范推广的目的,在受益人数达一万八千多人后,技术团从二○○四年起从原有推广区的基础上,扩大到以社区为单位,而贷款基金的回收率也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技术团还在姆祖祖各社区成立开放教室,教导当地农民种植vertiver草护地,鼓励施用推肥或厩肥有效保护耕地,刘辉雄强调,技术团的人员和经费,不可能帮助马拉威政府解决全部的农业和粮食短缺问题,台湾能做的应该是领头和抛砖引玉。

除了成功推动社区玉米增产计划之外,技术团从二○○一年起协助马拉威规划兴建七座玉米碾粉厂,目的是使生产、加工和销售连结一体,扩大台湾援助规模的层次,而兴建一座碾米厂所需约五千美元的经费,这些钱全部由农民自筹。

刘辉雄表示,在兴建碾粉厂之前,技术团会办全民募款说明,凡是有意参加玉米计划的农民,都必须向社区委员会登记缴交会费和建厂基金,以目前的营运成本分析,七座碾粉厂平均大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营利,预计八年便可还本。

为了活络姆祖祖地区的农村经济,技术团利用每座碾粉厂的盈余,在各社区开办小型杂货店,姆祖祖莫佛杰雷村农业发展计划官员康姆杰表示,台湾在保障马拉威粮食安全之余,成立社区小商店也让当地妇女和弱势者有了就业的机会。

比较不受政治干扰的北部地区,刘辉雄说,对技术团工作而言,没有包袱就是好事,但一碰到干旱、肥料价格飙涨时,便会影响农民缴交基金意愿,而向农民收取马拉威币三十五到四十五夸加、将玉米碾碎以供食用的碾粉厂,有时也会碰上推广员侵吞基金的情况。

创立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台湾农业技术团,在马拉威中部杜马西团部服务的农业专家曾清田认为,整体来说,技术团各方面推广工作基本上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马拉威农民经济能力差、教育程度不高和水源取得困难,只要碰到干旱,缺粮现象仍必须靠外界援助。

在杜马西地区负责玉米推广的杨政南技师也表示,马拉威粮食不足的原因,固然可以归纳为雨水不足,但农民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所需的肥料,在雨季来临前夕,原本政府补助一包九百五十夸加(约七点五美金)的肥料,一星期之内却无理的飙涨到三千二百夸加,这对没有肥料就没有农业、没有农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马拉威,已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这也是技术团推广玉米和水稻计划的最大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