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股银行缺竞争力 台立委学者:政府管制太多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惠君台北二十三日电)二次金改交叉论坛今天登场!外界认为公股银行缺乏竞争力因此要减半,亲民党籍立法委员刘忆如 (不分区)指出,公股银行没有竞争力,因背负政策任务,及沦为政治工具,包括行政立法方面。经济日报总主笔马凯教授则认为,官股银行绩效不佳是因为政府管制太多,手脚被绑住。

由立法院财经法案促进会主办的二次金改交叉论坛在福华会馆举行。第一场次是讨论年底公股银行减半的议题,在第二轮的发言中,由刘忆如先发表意见。

刘忆如认为,国营银行没有竞争力原因,包括背负政策任务,或沦为政治工具。如果这两个条件没改变,就算是整并成一家公股银行,仍有政策任务要达到,竞争力就受限,还是变成政策工具。家数由多变少,直接对这一家上下其手,可以想像,竞争力仍无法提升。

她举在美国银行界颇具地位的期刊 (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今年发表有关“民营化银行绩效”文章,在针对22个国家,81家银行所作民营化实证分析,结论指出,民营化过程中,勿沦为政治工具,如沦为政治工具,伤害更大,

何以民营化过程中伤害更大?刘忆如指出,容易在民营化顺序里搞鬼,因为哪些公营银行先民营,要经过民主程序;如选定特定银行,未经讨论,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力介入比以前大。如1970年代的智利和1980、199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在民营化过程中政治力介入并上下其手,而陷入金融风暴。

这篇实证研究也显示,民营化后的银行绩效有无提高?答案是“不见得”,主要是决定于“你卖给谁?”,因此,实证结果是民营化后银行绩效没提高,却增加风险。

马凯则指出,官股银行存在是因为银行很重要,在计划经济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把重要机构给民间经营;过去金融机构被少数人把持,利润高,要将利润还给全民。

但官股银行存在的理由消失了吗?马凯认为,如把货币金融当血液,银行是血管,流到某些特定地区,过去政府控制,避免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及一般人民无法进入管道获取他应有的权利,所以要有官股存在。但现在对被财团垄断的疑虑未消失。

马凯表示,公股银行被当作过街老鼠是因为绩效不佳,却非家数过多造成。经营不彰是政府有太多管制,太多手脚被绑住,因此要思考的是,如何让现有官股银行与民间银行一样有充分竞争力。

刘忆如认为,民营化的原则都可经过讨论,重要的是,民营化过程中,经过何种程序决定时程,由谁决定?及决定减掉6家?“如何”及“程序”都没有经过讨论。

她举例,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于释股有23种方法,但彰银释股发行GDR(海外存托凭证),只有日本新生银行和ING集团来标,为何只给国外不卖给国内;台企银换股方式,不让国外参与只给国内,这些过程让人质疑是不是有财团化疑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