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谢揆:台湾要生存 内部先和解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2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林金正、邹景雯、王贝林、苏永耀、陈钰婷╱专访

面对多项重大政策推动受阻,和解共生的理念遭到质疑,台湾行政院长谢长廷昨日强调,年底选举三合一的方向本月底即可确定,但因行政院组织法修法仍未定案,内阁在六月仅会小幅变动,主要以补实现有缺额为主;至于与立法院的和解共生,未来还须更大的耐心,而且绝不会因共生而放弃主权,不过仍须承认现状,未来与台联也须有所区隔,两党共同追求成长,泛绿才能获得七成五以上民众的支持。另外,有关换发身份证须捺印指纹一案,谢长廷也再次强调,法律修正前,该做的还是要做,甚至包括来往两岸的大陆人士也应按指纹存档。

以下是专访内容:

问:年底的选举究竟是要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选举三合一还是县市长与县市议员选举二合一,如何做才能避免因多项选举合办造成争议?

答:月底前应会定案,本来中选会是说二合一也可以,但县议员与县长合并选举后,突然间乡镇长也说要一起合办,变成三合一,这个发展确实令人很意外;因为他们很担心县议员若提前选,万一这些人落选又跑来登记参选乡镇长怎么办?因为先选县议员后再来选乡镇长确实比较占便宜。

由于阻力减少,所以,很可能月底中选会将定案为三合一,若是如此,那将来还会订出相关配套,包括修改选罢法、提名作业等配套;另外,在选务配套方面,鉴于去年总统大选争议,尔后选务都有一套标准作业的程序,而非单凭记忆;例如选票袋子有无一致、废票有无列入,每一项作业选务人员都要打勾与签名,这项选务改革,也已经大幅改善去年立委选举与今年国代选举的选务表现。

问:内阁改组即将到来,您目前的考量与设定如何?

答:我将朝内阁小幅改组,其中包括尚缺的客家委员会、环保署等两个部会首长,以及若干次长级人选需要补实,而次长方面将多找女性,进行性别的平衡。

之所以没有考虑大幅改组,一来“行政院组织法修正草案”尚未通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通过,如果现在就到企业界或学术界找人,结果法案通过减并部会后,又得要把人家赶走。

另方面,现在首长们已经比我刚来时更有默契;我之所以看重这点,是因为在内阁制国家,阁员都是国会议员,虽然我们不是内阁制,但总质询方式又接近内阁制,阁员若不是立委或有相当政治历练,面对江湖出身般的立委,其实很痛苦,不要看阁员是博士,其实都没有用,还好现在都已比较适应,加上争议也正在降低,我将避免因找新人还得再经过磨合时期。

问:对于外界曾提到过的内政、教育、劳工等首长,是否有考虑更替?

答:教育部长是比较指标性,有人爱之欲其生,有人恨之欲其死,杜正胜部长在两边都是极端;但我并没有说一定要换,教育部长这个位子本就容易有争议,因此必须很谨慎考量,相较早期有五十七%的民调要他下台,杜部长最近状况不错,所以没有预定一定要换。

如果说有争议就要换,那像我也是有争议,是否就要换呢?总之,我会对每个阁员做观察,包括外界反应如何;这个位子是否容易引起争论及这个争论是否具政治性;再者便是争议有没有愈来愈少。

至于内政部长苏嘉全,并没有说一定要动,先前已经动了(政务)次长,是否一下子还要动到首长,就要考量,尤其现在治安改善方面如手机恐吓都有一定成果,绑票勒赎今年也都百分之百破案。劳委会主委陈菊之所以屡屡被传异动,是因为做了一段时间,声望也不错,很自然会引起联想,但我会整体考量,并没有最后定见。

如果问我是否因为陈菊是新潮流系而有特别考量,我必须说新潮流从来没向我提到人事问题,我也没有特别考虑新潮流一定可以或不可以;尤其如果要讲政治,要安置的人其实还满多,例如像大的国营事业或银行等,但对这些人事,基于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安置的人不能太离谱,要有一定逻辑。

问:陈总统指扁宋会是为创造行政院与在野党更大的合作空间,如此六月内阁改组时是否会和宋楚瑜商谈?如何与亲民党合作?

答:内阁部分不要再害亲民党了,因为现在大家互不信任,做此动作可能会瓦解、害到亲民党,现在宋楚瑜对亲民党未能完全掌握,但至少他表示过协助的诚意,虽然宋楚瑜有答应一些法案做不到,也不能怪他,何况他也有答应不杯葛后来做到的,虽然最后部分立委又拿对少数个人的不满当借口反悔,但总不能扫地的不道歉就不煮饭,或煮饭的不道歉就不洗衣服,动不动就关闭协商是偷懒的行为,行政院难道可以不高兴就不办公?

问:和解共生与国家认同及政党、国会互动的关系?

答:台湾要生存发展,内部和解要第一优先,若互相攻击、政党恶斗,那根本就不必有敌人;台湾歧异的多样性不可避免,需要加以整合,对抗、对立无法消弭差异,只能共生和解,虽然在零和的政治上推动很困难,因为选举投票时有你无我,很难共生,但也因此而更凸显其珍贵。

共生后言语就不会那么尖锐,方法也不会那么激烈,但会显得较软弱、妥协,这是事实;因为共生要牺牲情感,难免觉得委屈,半年做不到就用一年时间,其他政党若一直反对,最后也会失去人民的支持;民调起起伏伏,可做施政参考,但不必跟着民调起舞,要对历史负责。

和解来往并不表示投降,否则双方即不该对话,现在中国专制好像一块铁,我们民主却好像不团结,其实民主中间也有团结,如果我们能做到有八成都是认同台湾的,就能影响中国,但如果只有五成,中国会认为只要稍加一点力量,就可吃掉我们。

共生不需要放弃主权,而且有没有放弃主权,要从全世界去看,若世界各国、中国、泛蓝都认为陈总统主张台独,为何我们自己人觉得有问题?那是因为“深绿看浅绿,所以觉得不绿”,事实上仍是绿,但若太绿,执政者就无法推动政务,所以要能与台联互相包容,有些部分甚至要放弃,要给台联空间;如台联可以说中华民国不存在,但民进党现在执政,还得考虑国际现实,不承认会很难做、很矛盾,如果选民因此投台联一票,我们就必须包容,而且要去争取中间、浅蓝的部分。

政府未来要做的是“一百人走一步”,不是“一个人走一百步”,这是温和前进,虽然走一百步的人会回头骂走一步的人像蜗牛太慢,但如此社会才能稳定地动态发展。

举例来说,护照及新身份证加注台湾,有人主张应把中华民国改为西元,不这么做就觉得不满意,但至少一千六百万张新身份证都出现台湾,这就是“一百人走一步”,虽没走那么快,但有在做,正名也是,纽约及巴黎的“台北文化中心”已改名“台湾文化中心”,国营事业也一样,该改就要改。

问:若要与台联区隔,是否会伤害民进党本土意识较强的支持者感情?对民进党也造成伤害?

答:这对我个人会造成伤害,但对台湾整体有帮助,纵观台联成立至今,只要与民进党互骂,两党都会一起削弱;像台联成立那年我当党主席,当时党内有人主战,但我主张应让台联扮演好在野党开拓新票源,但批民进党时应有所节制,不要入骨太深,这部分我与李前总统见面时谈得很和谐,当时台联拿下十三席立委,民进党一举成长二十几席更多;后来两党都提制宪正名,结果台联萎缩,民进党席次也没成长,此举就显得有点粗率。

民进党执政不能什么都要,这样台联也有空间,也许哪天台联支持度成长到十五、二十%,民进党也有五十、五十五%,要努力让认同台湾意识者达到八十%,否则像现在认同台湾的就有六十%了,但两党支持度加起来才五十%,可见这中间有问题;在野党喊台湾共和国,人民不会觉得危险,台联在这方面可以有思想启蒙的空间,但执政党讲就会被认为马上要做,美国、中国马上会来“关心”。

陈总统强调没共识的修宪要延后,这样很好,让人觉得执政党“可以预测”,台联也可像民进党早年一样自由,所以执政、在野要有分际,不要怕台联成长,但也要让台联知道若骂太过分,民进党不得不反击,最后只会两败俱伤,像台联现在用攻击的表达方式就无法成长。

问:近来执政党努力配合在野党,但在野党意识形态仍强,例如扁宋会后,仍看不出亲民党有任何让步,甚至从国外赶回台湾杯葛,和解共生似乎推不动?

答:民进党与在野党是二个圆,会有重叠,有人说阿扁多变,但台湾认同、中华民国认同均是对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不应被指为对立,应互相理解接纳,这也是民进党最近通过的党纲,“中华民国”就是最大公约数;但大家往往对重叠的部分就说是对的,讲到不重叠的部分就骂反复不一,像民进党主张台湾主权独立,阿扁说要建立正常、伟大的国家,宋楚瑜也会骂他,所以可从重叠的部分先来往,也就是“不要为不能做的事,影响可以做的事”。

对立法院要有耐性,未来一定会看到成果,若现在就放弃那更不会有结果;采共生和解,在野党不做即会有压力,且和解共生压力更大,因为不做没道理,若打架就看不出谁对谁错,表决硬干也赢不了,更得不到人民支持;要和谐理性,否则像现在所有竞争力都往上提升,只有政府效率往下降,政府的效率包括立法院及行政院,人民看了会心疼。

行政院组织法不过,我前天提出批判,民众马上就有反应,所以昨天立法院RTC(金融重建基金)及国大职权行使法马上就通过了。

问:有无其他更理想而明确的做法可改善两院关系?

答:最近行政院对立法院的法案如离岛建设条例,就充分尊重立法院而未阻挡;户籍法通过要按指纹八、九年了,当时通过没吵架,现在还不做就不应该;尤其解严后的法律若是没有争议的法律,更不能轻易就说不遵守,否则人民也说要行使“抵抗权”,认为健保、税负不合理就不缴,行政院不能说恶法不是法而不执行,否则执政党表决输的不都成了恶法?若能依法行政,连泛蓝支持者也会觉得你是理性的。

大陆人来台 也须捺指纹

问:户籍法明确规定,换发身份证须按捺指纹,但部分人权团体反对,行政院对此的立场为何?

答:我认为,这项政策将依法执行,且来往两岸的大陆人士也应按指纹存档。

现在各地都设监视器,这也牵涉到人权、隐私,“为何走在路上要被监视器拍进去?”但确实有相当多人愿意放弃一点隐私、人权原则,将指纹录存,朝有助社会治安方向思考,“这样的声音,我们也应该要尊重、重视”。

问:有人主张要释宪,甚至声称坚持不捺印指纹,政府要如何因应?

答:政府施政应该要给民众安定感,政府不能轻易说“我们不服从法律”。尤其,当初立法院讨论户籍法第八条有关换发身份证须捺印指纹规定,并没有争议,也没有人批评违宪,很多现在质疑按指纹政策的人,其实是当初法案的提案人,这些人真的有点“健忘”,“再讲下去可能会伤害更多人”。

目前户籍法规定就是要按指纹,法律修正前,该做的还是要做。我认为,来往两岸的大陆人士也应按指纹存档,毕竟台湾所处的情势特殊,且地方很小,万一真发生大灾难,指纹录存有很多好处。

谢长廷表示,人权团体对按指纹违反人权精神的坚持仍然很强,但行政院的立场是:即使此问题有争议,但并未明确违宪,就因有法律上的争议,所以行政院才会提出修法版本,“但在修法前,我们要守法”。我已向人权团体解释、拜托,行政院对法律明定的事项,不可能轻率地说“我不干了”。

至于立法院是否修法或是民进党团是否要声请释宪,行政院都予以尊重。虽然按捺指纹有相当的反对意见,但愿意接受的民意也不低,尤其最近“千面人”事件也让大家想到指纹的问题,而且就算没有指纹,还有监视器的问题,这也牵涉到人权、隐私。

尽管从人权角度来说有争议,但“人权是有时空性的”。或许行政院执行按捺指纹政策后,我的“人权律师”资格会被拿掉,我也曾有点“虚荣”想过是不是要保有这样的称号,但这样想太自私,我绝对不可能这样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