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一样待遇不同 “海归”们抱怨缺少有慧眼的伯乐

标签:

【大纪元6月22日讯】出去时千挑万选,回国后千差万别,一大批“海归”变成“海带”(待业)。“海归”如何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哪一类的“海归”最好就业?现在企业到底想用什么样的人才?“海归”身份难道真的难有吸引力了吗?

美国“海归”最受欢迎 年薪可高达百万元

从猎头的眼光来看,他们较偏爱“猎”有一定身价的“海归”:如有国外正规院校的文凭,又在国外工作了两、三年以上;个人性格成熟、稳重;中、西方文化都精通,或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特别精通。猎头的偏好也准确地反映出了企业的真实态度。

综合猎头公司的资料,目前客户的人才需求中,比较受欢迎的“海归”是美国归来的,其最高年薪能达到250万元。从欧美回来的“海归”比较受企业欢迎,因为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教育体制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也要看学校,如果出国留学就读的不是什么好学校,如三流学校,那就业就有难度。因为用差校的留学生还不如招聘国内的应届毕业生,以前就发生过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甚至连英语都说不好的情况。

人才机构的反映:三类“海归”最好就业

从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人才来看,在人才如潮的今天,有三类“海归”最好就业:

一、“功能型”的人才:有技能的“海归”就业情况比较理想。比如在国外就搞技术和研发,懂管理、懂技术,又了解中西方的领先技术,做起工作来也比较有前瞻性。

二、懂资本运作,了解东西方企业制度的高端人才,也是很受欢迎的。

三、保险行业的人才,如精算师。

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受企业欢迎,关键是你的才能在什么地方?另外还有年龄,30-45岁范围的海归比较受欢迎。工作经验丰富的,语言不是问题的,年薪基本都在10—200万元之间。

拿钱“砸”的留学文凭 就业前景不看好

“海归”能否就业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真学、有没有真本事。有不少“海归”只是拿出国留学当“镀金”,甚至只是短暂的“进修”,没有好的观念当指导,当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从英国某学院进修回国的刘嘉揣着个结业证书,已经在就业市场徘徊了一年,羞于出口的“海归”身份,投入近一年的时间和钱财,本想镀金后有个好“收成”,到头来却“事与愿违”。

对此,旁人更是不屑一顾,认为拿钱“砸”出的留学文凭肯定含金量低;相反的,你有好的成绩,高的素质,美国的名牌大学还提供奖学金要你来念,这是本质的区别。

国内企业对“海归”的态度

近两年来的安置情况与过去不同:到外资企业、外事服务机构、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的留学人员的比重越来越大,到高校、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比重有所下降。去年全国留学生回国总人数是25000人,包括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三个部分的留学生,回国处安置了2600多人。其中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的人一般回原单位,不需要作安置派遣。

一度受到礼遇厚待的“海归”群体现已渐渐不再吃香,在中国科学院有八成的院士是“海归”;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都有很密集的“海归”身影;甚至市场上一些知名英语培训机构,也大有“海归”替代洋外教的趋势。

但随着“海归”越来越多,国内人才“土鳖”(没有出国留学的人才的戏称)质素提高,“海归”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已不再轻而易举。用人单位的话很实在:我们也认为有过海外求学经历的高学历人才素质可能更高,可是,有的“海归”自恃过高,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强调待遇。别说挑大梁,真正找件具体工作让他独立完成,他往往都会拖泥带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却不小,还瞧不起别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放不下架子。我们招人是来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海归”的牌子干吗?

留学前先做好职业规划

学生出国前首先要把留学的目的想清楚,根据自己的学历、外语水平、个性特征、专业背景、经济能力等,在出国前就量身定制好一份方案,不能光想着去留学,就业问题以后再说,这样就业时就会出问题。有的在国内上不了大学,就到国外去,回来后由于留学投入高,就业的期望值就很高,现阶段的就业市场又不一定能提供所期望的回报。

人才就业和社会的其他各方面都有关系:和国家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有关系;和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有关系;和人才不便于流动有关系。海归主要的工作机会除了高校、科研单位,一般外资企业、外事服务机构多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大城市是否人力需求是否饱和,自己是否有意愿前往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内地城市长期发展。待业时是否有经济来源、子女教育问题等等都是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详加考虑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分析:台商撤离冲击中国经济 也令中共尴尬
【翻墙必看】羽毛球小将比赛中晕倒去世
中国羽坛名将张志杰赛场晕倒后离世 仅17岁
险酿大祸 重庆一业主砍断高空作业工人安全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