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抢救百年老校 校友发起万人连署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11月11日就要欢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的台北市大龙国小,是台湾最老的三所小学之一,校庆当日却要举办改建动土典礼。忧心母校回忆就此消失,校友们用网路发起“延续大龙国小下个百年”连署行动,短短一周就获得全台的千人响应。

邻近台北市孔庙和保安宫古迹的大龙国小,是北台湾教育起源重地,也是故民进党主席黄信介的母校,但六年前台北市政府提出“北大同文化园区”计划,想利用大龙国小整建更新,呈现“庙、宫、学”三体合一的观光文化产业特色,高达十亿元的改建工程今年9月结标,超过九成的校舍要被拆掉,仅保留最古老的建物和部分老树。

从事广告行销业的校友张凯伦9月中惊闻母校要拆建,先在网路发表“无法轻易说再见”的心疼,更不惜请年休假发起大龙国小守护联盟、建立抢救母校的部落格,“即使不知道还来得及作什么,我也打算这次要作一只拚命的萤火虫”。

10月21日展开的抢救连署,已获得台大城乡所教授刘可强和毕恒达、中原大学建筑系教授薛琴和曾光宗、政大台湾史研究所所长薛化元、淡大建筑系教授黄瑞茂等学者响应。

人在国外的台大城乡所所长夏铸九,特地发文支持强调:“梦想着站上国际舞台发光的台北市,必须回头,好好的珍惜岁月累积下来的一草一木,一屋一庙,更何况是有着百年历史、拥有数万人共同记忆的老学校!”

除了专家和校友,连署网页写满珍视台湾历史记忆者的呼吁。动漫手工业者林莉菁写着:“我的小学已经毁了,长得跟其他国小差不多,希望大龙国小长长久久,不要像许多国小,跟便利商店一样,都长一个样。”

大龙国小守护联盟将在今天下午召开记者会,邀媒体、民代与候选人及关心人士,共商大龙国小的下个百年大计。发起人张凯伦强调,守护行动绝非要跟学校和官方对抗,只想藉由公开提出对学校改建规划的疑问与建议,让台湾最早期的国小改建不致徒留遗憾。

大龙校长:部分老建物仍保存

大龙国小拥有全台北校园内唯一的鲁花树,校长郑全成强调会尽全力保留。(记者王艺菘摄 )

〔记者郭怡君、郑学庸/台北报导〕去年8月才调到台北大龙国小的校长郑全成指出,该校虽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但历经多次增建和改建,目前最老建筑是民国二十二年存留的六间教室和楼梯间,这些老建物也包含教室前的老树区,经台北市文化资产审查委员会鉴定之后,已经确定保留。

“七十几年前日本总督府补助台北三所小学兴建第一批西式建筑,大龙是其中之一,这批建筑一层楼的高度就有四米四,梁柱呈双十交叉非常坚固,窗户上下均设有气孔,夏天非常凉爽。”郑全成强调,这些老建筑不但会保留,也已编列经费复旧成日治时代的模样。

校内老鲁花树也会保留

郑全成说:“非常感动校友们的关心和热诚,会尽量参考大家的意见,作好校园改建。”他表示,大龙国小守护联盟告知台北市仅有八棵鲁花树,唯一位在校园内的鲁花树就在大龙国小,但这棵老树生病已久,他昨日已联络新竹的老树医生杨甘陵前来协助。

“宁可少一条跑道,也要保住鲁花树。”郑全成说,鲁花树所在区原本规划改建成运动场,虽然工程已在9月结标,设计图仍有修改空间,他愿倾听校友和附近居民建议,但也不能忽略某些设备建物太过老旧带来的危险。

文资会9月完成古迹审查

北市文资会在今年9月上旬,针对大龙国小完成古迹审查会勘,确定只将国小大门两列石柱、第一列校舍穿堂、穿堂左右两层楼各三间教室及楼梯,保存为历史建筑。

文资会李干朗、马以工等委员9月前往实地会勘,发现大龙国小约在一九三○年代从木造房舍改为混凝土二层楼建物,光复后校舍陆续增建扩大,多数教室都已非原样,最后决定只保存大龙国小部分校舍为历史建筑。

“台湾百年小学故事”总编林许文二感叹:“抢救历史追不上毁坏速度”

记者郭怡君/专访

为出版“台湾小学世纪风华”、“台湾百年小学故事”,走访过全台七十多所老国小的总编辑林许文二深深感叹:“台湾历史长期被漠视,不少百年老校遗留的建物和文献都消失了,我赶去学校时常听见‘去年才刚拆掉、丢掉或已经找不到’的回应,挖宝抢救历史的速度,根本追不上消失毁坏的程度!”

柿子文化出版的“台湾小学世纪风华”,是第一本台湾孩子的百年校园纪事,因此获颁去年金鼎奖最佳主编的林许文二说,他编撰了两本台湾小学书之后,才发现“小学”很能反映时代缩影、串连历史记忆,包括三次政权更迭导致的教育价值观转变。

日治教育未忽略台湾在地教育

林许文二指出,日治时代教育虽强调皇民化,却也没忽略台湾在地教育,寻访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小学,还保留日治时代的台湾岛形花圃和地图,但国民政府登台后,台湾岛图多换成大中国的秋海棠。

“到台北县石碇国小访问时,竟然看到我那与民国同寿的阿嬷,当年读小学的学籍资料,资料记载保留如此完整,真令我叹服!”林许文二回忆,很多日治时代的校史重要文件早被当成垃圾扔掉,仅有极少数被丢在仓库或被某位老师收起私藏。

林许文二强调:“比起建筑等看得到的硬体改建风波,没被列入‘校产’的各种文献资料,保存处境更令人担忧。很多校长、老师对自己学校的古早史一问三不知,这是时代造成整个台湾的悲哀。”

为老学校请命保存史料资源

他呼吁各县市教育局,对能溯及日治时代的老学校投入更多资源善加保存,可原地保留的建物尽量不要迁移,让校史室不再是校园聊备一格的单位,存放更多历届校友的资料、生活点滴和特色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